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十二月影圖專欄】永不放棄的勵志典型…〈汪洋中的一條船〉


【十二月影圖專欄】永不放棄的勵志典型…〈汪洋中的一條船〉
粟子

「我—艘破船、一艘被遺棄在汪洋大海中的破船,前面,不知有多少狂風暴雨,也不知有多少森森黑夜,茫茫大海,要我這破船駛向何方?」出生時兩腿殘疾,鄭豐喜(1944~1975)面對重重艱難險阻,以鍥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奮鬥,克服命運完成學業,更將自己的經歷透過創作、演講與人分享。鄭豐喜的故事透過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廣為流傳,這部講述殘障青年與逆境搏鬥的文字紀錄,從出版商無人問津到讀者供不應求,書裡書外都是傳奇。
遺憾的是,正值壯年的他因肝癌病逝,當時只不過三十出頭。鄭豐喜過世三年,以其自傳為藍本的同名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1978)於暑假上映,由李行導演、張永祥編劇,秦漢、林鳳嬌主演,劇情將勵志內涵融合文藝悲劇題材。不僅電影叫好叫座,更將一向只顧談情說愛的秦林組合抹去光鮮亮麗,轉型詮釋相濡以沫的真情。


鄭豐喜在世時,青年導演林清介已動手將自傳改編電影,不只本人樂見,劇本也獲「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優等獎肯定。他不幸病故後,林清介為完成與好友的承諾,就將作品送至國營大廠「中央電影公司」(即中影)審核,希望能搬上銀幕。本以為十有八九順利過關,未料製片部認為劇本固然用意至善,但故事重點太著重「主角一人向生命挑戰」,導致「念大學、談戀愛、結婚、返鄉教書和當選青年楷模等重要情節太過簡略」,不適宜拍成具商業價值的文藝片。此外,影圈人士多認為這類電影教育意義雖濃,但很不容易拍,一弄不好便流於教條生硬、叫好不叫座。
陷入困境之際,擅拍傳統倫理題材的李行導演,也有意拍攝鄭豐喜的故事。他本想採用林清介已完成的劇本,卻因對方「不同意別人修改劇本」作罷,只得請老搭檔張永祥重新寫過。張永祥以鄭豐喜的自傳為基礎,並將「中影」先前建議納入考量,加重鄭氏夫妻的戀愛及相處比重,幼時貧苦好學的動人點滴,則以說回憶的方式交叉呈現,提高電影的可看性。

〈汪洋中的一條船〉外景隊力求原地重現,特別回到鄭豐喜的故鄉雲林口湖拍攝,讓飾演鄭豐喜的文藝小生秦漢綁起小腿跪膝前行,白馬王子搖身一變為膚色黝黑的樸實青年。至於主人翁幼年街頭賣藝、曾經居住的鴨寮和後來就讀的文光國小,分別在北港公路典穗橋、彰化縣鹿港及嘉義港墘國小取景,其中文光國小並非不復存在,而是因為改建使校舍失去原本的古舊風情。
為演出此片,扮演鄭豐喜及其妻子吳繼釗的秦漢與林鳳嬌都吃足苦頭。一場暴風雨重逢的重頭戲,片廠內橫豎排列數十條鑽洞水管,周圍放著四座大電風扇,一喊「開麥拉」,就是極盡凶猛的颱風洪水,單此鏡頭,兩人就在水裡泡了整整三天,林鳳嬌還因此染上重感冒。


用心製作的〈汪洋中的一條船〉,不只票房屢傳捷報,在第十五屆金馬獎大獲全勝,連奪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主角、最佳攝影(陳坤厚)、演技優良特別獎(童星歐弟)等六項,更是第一部在大陸放映的台灣電影。回顧〈汪〉片的成功,除故事紮實感人,導演的調度流暢、編劇的取捨有度、演員的恰如其份、幕後人員的切實配合……整個團隊各盡其能、相互合作,才終於成就這齣令觀眾難忘的經典佳作。

參考資料:
1.《聯合報》1976年3月23日~1978年8月1日,相關報導共十二則。
2.黃仁編著,《行者影跡》,台北:時報出版,1999,頁206~209。
3.梁良,「《汪洋中的一條船》—李行質樸無華的風格再現」,《李行一甲子的輝煌》,台北:躍升文化,民97,頁217~222。
4.林清介,「坐在「汪洋中的一條船」上-「汪」劇製作人感性自述」。

本文同時刊登於:
1.高雄電影圖書館十二月份月訊」紙本
2.電影瘋‧瘋電影【台灣戲夢】永不放棄的勵志典型…〈汪洋中的一條船〉
3.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十二月影圖專欄】永不放棄的勵志典型…〈汪洋中的一條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