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廣播】第二屆金馬獎回顧:唇齒相依的倫理人情…〈小兒女〉
第二屆金馬獎回顧:唇齒相依的倫理人情…〈小兒女〉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7年2月8播出〈第二屆金馬獎〉專輯。由於該年度「最佳劇情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專輯已於去年節目播出,因此本次將介紹獲得「優等劇情片」三部作品之一,由「電懋」出品的家庭文藝作品〈小兒女〉。節目內容為主持人與我的訪談,此段錄音將保留三個月。
無論戲劇或真實人生,似乎都有「後母恐懼症」,印象中苦兒多半備受欺凌,只等對方良心發現,才有升天出頭的機會。五、六0年代的香港電影同樣如此,後母通常是惡人角色壞到極點,好的屈指可數。其中,尤敏主演的〈小兒女〉(1963)就是一部探討父親續絃的電影,內容雖是略帶悲劇色彩的家庭倫理通俗劇,卻在演員的互動中流露人性轉折,反駁眾人既定對後母的刻板印象。
第二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2/8
節目摘要:電影〈小兒女〉、尤敏、編劇張愛玲、導演王天林介紹
播放歌曲:由女主角尤敏所演唱,她早期電影〈秋孃〉(1956)的插曲「馬來風光」。
關於編劇
〈小兒女〉的編劇是至今仍享受盛名作家的張愛玲,有趣的是,該劇本並非她擅長的兩性角力(例如:《傾城之戀》等)與複雜多樣的個性人物(例如:《半生緣》、《紅玫瑰白玫瑰》等),而是透過清淡的家居生活,反思複雜的倫理人情。在緊密連接的單親家庭,父親再娶的不只是妻子,更是孩子們的母親,「後母」就成為必然面對的難題。其實,張愛玲的第一個電影劇本〈不了情〉(1947),就處理過後母的問題,加上張所創造的精準台詞,使〈小兒女〉不同於一般苦情家庭劇。
對於張愛玲編寫的〈小兒女〉,作家也斯認為:「這齣戲的劇本令人感到有更多張愛玲的筆觸,一來是其中有關續絃和後母的題材是張愛玲過去……寫過,二來是劇中刻畫人物感情的微妙深刻,以及善用小道據以襯托感情的恰當自然,都是張愛玲的特長。」(也斯,頁148)有趣的是,參與演出的童星鄧小宇,接受訪問時卻有截然不同的見解:「張愛玲大概很明白自己的處境(指為生計寫劇本),所以劇本的口味寫得很大眾化,與她的文學作品不同。」、「〈小兒女〉便完全是一個通俗劇,一個安全的家庭電影劇本,沒有絲毫張愛玲的影子。〈小兒女〉的人物角素塑造得很典型化,人物也寫得膚淺。」(三個訪問,頁164)
對於寫作電影劇本,張愛玲自己也有一番感觸,她曾在刊登於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第五十九期,1947.12.3)一篇名為〈《太太萬歲》題記〉的文章中提到:「對於觀眾的心理,說老實話,到現在我還是一點把握都沒有,雖然一直在那裡探索著。偶然有些發現,也是使人的心情更為慘澹的發現。」(張愛玲,頁10)即便如此,張愛玲卻深刻瞭解電影不同於文藝的地方在於「市場差異」,她寫到:「文藝可以有少數人的文藝,電影這樣東西可是不能給二三知己互相傳觀的。」(張愛玲,頁10)以上敘述「部分印證」演員鄧小宇的推測,只不過,讓張愛玲改變文風的主要原因,倒不僅僅是為了「謀生計」的權宜,而是她深知「小眾文藝」與「大眾娛樂」訴求不同,拿捏後所採取的因應之道。
就我的觀影經驗,〈小兒女〉雖不像她的文學作品那般犀利,卻也有仍別具一格的設計。譬如尤敏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遇到欲和父親王引再婚的教師王萊,兩人深談之後惺惺相惜,尤敏勸王萊不應為對方兒女反對而放棄婚姻,應該勇敢追求所愛,沒想到,這番話不只影響王萊更使自己改變想法,轉而支持父親續絃。我認為,張愛玲藉由讓女主角從第三人角度觀察,重新審視「後母」角色的論述,是使尤敏對「自我偏執造成的誤會」有所反省的轉折。
懼怕後母
〈小兒女〉裡的孩子們為什麼會對後母如此反感,原因在於對街天天受虐的小女孩。推、打、罵、捏,說話刻薄的後母隨時有理由折磨小孩,面對如此不公平待遇,只有小兄弟以彈弓還擊,教書的父親搖搖頭:「老早想搬家,看不下去!」姐姐和男友也是躲回屋裡,免得看到難受。簡單的畫面道出現代社會獨善其身的無奈,不能管「別人的」家務事,只好眼不見為淨。
此外,這位壞後母也有三姑六婆的特質,嘴快說出:「你們也快有後母!」的可怕訊息。小兄弟以為大禍將至,不分青紅極力反對,甚至立誓終身不結婚換取父親不續絃。壞後母雖然戲份不重,卻有承先啟後的功能,同時在扭轉刻板印象的同時,也不否認這類母親的存在。
小兒女
導演:王天林
編劇:張愛玲
作曲:綦湘棠
作詞:周之源
演員:尤敏、王引、雷震、王萊
片長:93分鐘
劇情簡介:
在德育中學工作的資深教師王鴻琛(王引)妻子早逝,留下女兒景慧(尤敏)及一雙幼子景方、景誠(鄧小宇、鄧小宙)。王景慧愛護幼弟,畢業後放棄升學,專心料理家務。
一日,景慧在公共汽車上,被一名乘客的螃蟹緊緊鉗住裙子,景慧誤以為對方輕薄自己,打了他一記耳光,不料對方竟是中學同學孫川(雷震)。景慧為表歉意,邀請孫川到家中一聚。景方、景誠兄弟見孫川手中螃蟹,嚷著要吃,孫川對景慧頗有好感,乘機答應翌日再買螃蟹到王家。父親王鴻琛返家,見孫川相貌堂堂且好學不倦,暗自高興女兒有所歸屬。
週末時,孫川約景慧出遊,景慧帶同幼弟赴約,雖然時常破壞兩人獨處機會,但孫川並不介意,四人盡興而歸。
趁幼子與孫川、景慧出遊的機會,王鴻琛難得閒暇,便相約同事兼愛侶李秋懷(王萊)享受恬淡時光。之後,王鴻琛邀孫川與全家一同郊遊,得知女兒與孫川感情穩定,已近論及婚嫁,安心之餘不免有續絃之意。
某日,鄰居小鳳(小佩佩)又因細故被鄰家後母劉太太責打,景方、景誠兄弟十分氣憤,以彈弓射打劉太太。劉太太指責二子疏於管教,一氣之下說出「好在你爸爸就要娶新媽媽了!」引發兩兄弟不滿,認為劉太太是後母,所以才會欺負小鳳。王鴻琛原希望邀李小姐到家吃飯,順道將她介紹給家人,未料兩兄弟卻回答:「我們不要新媽媽!」景慧便藉機請父親延後時間。
王鴻琛在亡妻墓前向懷秋解釋,子女對親生母親之愛永難忘懷,無人能代替。秋懷深知其子女未必接受自己,且王鴻琛亦難忘亡妻,便決定暫到青洲島小學代課,給對方考慮的時間。
景慧幾番思量,不忍父親晚年寂寞,決定不反對他再婚。孫川有意和景慧結婚,放棄求學機會,晚上打工,共同負擔兄弟撫養之責,但景慧卻不願拖累孫川前途,又見劉太太毆打小鳳時稱「姊姊結婚、弟弟便無人管」,便有意放棄婚姻,外出求職,獨立養育幼弟。
景慧藉口朋友尋教職,向父親打聽何處有工作,王鴻琛指青洲島小學由於條件較差,只有中學學歷者或可一試。景慧主意已定,為免孫川阻擾,只好藉口認識醫生男友,氣走對方。
景慧獨自前往青洲島小學,面試的人竟是李秋懷,兩人相見不相識,卻相談甚歡。景慧稱自己是孤兒,不怕孤獨只求撫養兩個弟弟,未料境遇竟與秋懷相同。秋懷說自己雖把弟妹養大,現在卻孤單寂寞,雖然認識一個同齡的伴侶,卻因對方家庭問題猶豫不決。景慧認為她「不應再犧牲自己」,以免日後懊悔,秋懷同樣勸告景慧,珍重年輕時光。
景慧返家後偷偷自客廳取下亡母遺像,並有亦將小兄弟轉往青洲島小學就讀。父親攜螃蟹返家,詢問女兒為何孫川久未來訪,景慧以「工作忙碌」推託。景方、景誠故意不理父親,王鴻琛發覺家人表情有異,又不見亡妻遺像,暗自覺得奇怪。
原來,兩兄弟以為父親有意另娶,會遺棄他們,景慧教訓他們一頓,並說不准反對父親再婚,兄弟則說寧願永遠不結婚陪伴父親,也不要後母進門。
景方、景誠兄弟負氣離家,到處遊玩,途中竟看到父親與秋懷狀似親暱,兄弟倆深恐被後母欺壓,忙亂之間去找孫川借錢跟蹤。孫川以為景慧移情別戀,對兄弟不理睬,但聽到他們說姊姊也不結婚,要到外地教書的消息時,才覺事有蹊蹺,趕去王家問明白。
王鴻琛與秋懷漫步閒聊,秋懷說在青洲島遇到一個際遇相近的女孩,受到她的影響,有意和王鴻琛結婚。沒想到此畫面竟被景方、景誠兄弟目睹,兄弟大呼:「我們不要新媽媽!」秋懷大受刺激。
兄弟飛奔回家,又見姊姊與孫川商討婚事,兩人又急又驚,聲言不准姊姊破誓結婚,旋即離家出走。景方、景誠無處可處,只得到母親墳前哭訴,及至深夜,雷雨大作,兄弟被困墳場之中,眾人擔心四處尋找。
最後,秋懷終於找到他們,將雨傘交給兄弟後,自己淋雨找警察幫忙,將兩人送至醫院。經過一夜奔波,兄弟終於明瞭後母並非全是壞人,願意接受秋懷,一家人快樂攜手歸去。
資料參考:
1.「小兒女—劇情介紹」(檢索日期:2007年1月2日)
2.也斯,〈張愛玲與香港都市電影〉,《超前與跨越:張愛玲篇》,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1998,頁147~149。
3.〈三個訪問〉,《超前與跨越:張愛玲篇》,香港:香港國際電影節,1998,頁160~166。
今日增添一段張愛玲談電影創作的文字:「對於寫作電影劇本,張愛玲自己也有一番感觸,她曾在刊登於上海《大公報‧戲劇與電影》(第五十九期,1947.12.3)一篇名為〈《太太萬歲》題記〉的文章中提到......她深知「小眾文藝」與「大眾娛樂」訴求不同,拿捏後所採取的因應之道。」由此印證文中演員鄧小宇的部分說法,即張愛玲考慮文學創作與電影劇本的不同,採取不同的因應對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