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六月影圖專欄】結婚狂想曲…〈新娘與我〉


【六月影圖專欄】結婚狂想曲…〈新娘與我〉
粟子

「我們結婚吧!」喜餅廣告喊得震天響,好似一時興起就能變身「六月新娘」,瞬間完成終身大事。無奈現實並非如此輕鬆愜意,雙方情投意合容易,「結婚」這道手續卻是超乎想像的勞師動眾。從見長輩、選禮服、訂場地、寄請帖、挑選蜜月地點……到說出「我願意」那一刻,正是不斷衝突妥協的馬拉松挑戰,不只新人本身,甚至連雙方親友都難逃精疲力竭的宿命。這麼「自找麻煩」又「樂在其中」的「人生大事」,確是導演白景瑞眼中的絕佳題材,成就妙趣橫生的〈新娘與我〉(1969)。
故事最初是白導偶然間靈光乍現的點子,片名訂為「太太下女我」,後易成「太太與我」。他表示,電影旨在描述今日婚姻下的夫妻相處之道,為工業社會裡出現的新式小家庭,提供「較具哲理」的意見。劇本完成後,由於將重點放在男女主角結婚的過程,為更切合內容,遂將「太太」二字改作「新娘」。


〈新娘與我〉由吳桓、藍海小組編劇,敘述方大維(王戎)和林美雲(甄珍)因坐同一列火車相識,迅速墜入情網,一個月後決定結婚。美雲帶男友面見雙親,未料林父(魏甦)對從事廣告業的大維成見很深、冷言冷語,所幸林母(明格)通情達禮,丈夫才勉強同意。籌備期間,本來感情很好的小倆口,整日為喜帖樣式、新房布置、家居風格吵得不可開交,幾乎使婚禮破局。已婚好友以過來人的身份打圓場,男的勸大維:「不管她鬧得天翻地覆,你應該相應不理!」女的則教美雲三項「馭夫術」,即爭取主動、要他慚愧與掌握經濟大權。
美雲、大維經歷重重波折誤會,總算重修舊好,兩家親友、各自前任男女朋友齊聚教堂為新人祝福。站在神父面前,兩人不約而同想起先前互不相讓的往事,大維因美雲發怒失控的潑辣模樣陷入沈思,遲疑半晌才應聲:「我願意。」美雲也想起大維蠻橫無理、剛愎自用,一度想當「落跑新娘」……不過,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她體悟婚姻應建築在互相容忍與體諒上,愉悅答:「我願意!」與大維攜手共度未來。


〈新娘與我〉為「中影」出品,適逢推動「健康寫實路線」的龔弘為總經理,白景瑞受訪時,格外強調影片的教育意義:「希望這部片子能啟發人把好的傳統或現代婚姻制度,保留下來,建立一個新的婚姻觀念。」為達上述目的,電影除運用眾多音效配樂、特殊鏡頭烘托喜劇效果,也花費不少篇描述由熱戀、婚前、新婚到老夫老妻的互動轉變。儘管有部分爭執橋段略嫌細枝末節,卻也呈現婚姻裡的真實情況…為瑣碎小事爭吵不休,頗能引起觀眾共鳴。
既然以結婚為主題,片頭走馬燈式收錄各種婚禮形式,包括:金門特有的「驢背結婚」、懷舊的「花轎結婚」、新潮的「跳傘結婚」、「摩托車結婚」等。無論新舊皆是意外頻頻、糗態百出,搭配幽默諷刺的旁白,更令聞者莞爾。雖只是一閃而過的鏡頭,劇組仍不惜工本實地拍攝,譬如:「摩托車結婚」就是在現已拆除的台北市立棒球場取景,動用近兩百位臨時演員,規模可見一斑。


〈新娘與我〉在當時國語影壇可謂耳目一新的佳作,不僅穩站該年台北市票房第二,僅次於愛國諜報片〈楊子江風雲〉,勝過武俠動作片〈獨臂刀王〉、瓊瑤原著的〈船〉,亦榮獲第七屆金馬獎優等劇情片、最佳導演(白景瑞)、最佳剪輯(汪晉臣)及第十五屆亞洲影展金禾獎最佳錄音(林丁貴)。值得一提的是,白景瑞將金馬獎所得的四萬元獎金,全數捐助因颱風侵襲而流離失所的災民,體現喜劇之外的溫暖篇章。

參考資料:
1.《聯合報》1968年5月24日~1968年8月20日,相關報導共三則。
2.《經濟日報》1968年5月31日~1969年2月8日,相關報導共三則。
3.黃仁編著,《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2001。

本文同時刊登於:
1.高雄電影圖書館六月份月訊」紙本
2.電影瘋‧瘋電影【台灣戲夢】結婚狂想曲…〈新娘與我〉
3.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六月影圖專欄】結婚狂想曲…〈新娘與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