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廣播】理想與實踐…中國電影檢查暨評選濫觴


理想與實踐…中國電影檢查暨評選濫觴
粟子

自〈孤兒救祖記〉(1923)掀起空前賣座熱潮,電影一躍成為日進斗金的致富捷徑。不只「明星」、「天一」、「聯華」、「藝華」、「新華」一類頗具規模的大公司,致力籌拍新作,許多名不見經傳的「追隨者」亦如雨後春筍,劇本粗織濫造、水準參差不齊,幾年間荒誕神怪影片大行其道,不少關心中國電影發展的知識份子不禁感到憂心忡忡。1930年,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與學生郭有守(後任電影檢查委員會主任)共同推動電影相關法律規範,將其納入教育部印行的《教育法令彙編》社會教育部分。從此在全國各地上映的中外電影,都需經過官方組織的「電影檢查委員會」審批,不合規定者就得面臨禁止上映的懲戒。政策影響甚巨,為免心血付諸流水,相關從業人員莫不有所警惕,使影圈不至一窩瘋追逐票房,轉而關注有助社會進步發展的良性題材。
驅逐劣幣之餘,對製作精良、內容正面的優良電影,也嘗試給予鼓勵。1933年,經蔡元培等有志之士鼓吹,首屆「國產電影評選比賽」付諸實踐,經評選委員會決議,最終由青年先墮落後悔悟的倫理片〈人道〉(1932)、以長江水患為背景的寫實片〈狂流〉(1932)及蔡鍔與小鳳仙軼事改編的歷史片〈自由之花〉(1932)分獲一、二、三名。儘管「電影檢查」與「國產電影比賽」相當程度受政府監管,唯賞罰分明的作法,實對早期中國電影質量的提升,起到相當正向作用。


電檢首部曲
「電影檢查法」起草於1930年,同年11月3日經行政院公布執行,是中國第一套學理足與世界接軌的電檢法,背後促成者,正是蔡元培與他在北大時結識的旅法得意門生郭有守。基於電影對社會風氣的極高影響,他們決定將電檢法納入「社會教育」範疇,也就是說,這項關乎電影生死的法令,自詡不是清理門戶的惡法,而是端正風氣的善法。其實,早在電檢法面市前,作為主要撰寫人的郭有守,就曾大量參考世界各國類似法令,因此這雖是國民政府頒佈的首個電影法,內文卻已相當完整成熟。
究竟什麼是「電影檢查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凡電影片無論本國製或外國製非依本法經檢查核准後不得映演。」第二條則列出四項「不得核准」的情形:一、有損中華民族之尊嚴者;二、違反三民主義者;三、妨害善良風俗或公共秩序者;四、提倡迷信邪說者。至於誰來決定通過或封殺,是由教育部、內政部分別派遣四及三人組織「電影審查委員會」,依循上述規則辦理。
電檢法上路後,每年都有數十部電影中劍落馬,理由不外上列四項,其中最出名的事件,莫過徹底阻斷〈火燒紅蓮寺〉(1928)一燒十八集的武俠風潮。1928年起,〈火燒青龍寺〉、〈火燒白雀寺〉、〈火燒百花台〉、〈火燒九龍山〉、〈火燒七星樓〉、〈火燒靈隱寺〉、〈火燒韓家莊〉……「火燒片」處處放火、昏天暗地,影圈一時間刀光劍影、光怪陸離。面對這波「歪風」,內政、教育二部聯合電影檢查委員會發出禁令:「禁止紅蓮寺影片各集之映演,並通知各製片公司,非依照出版法在內政部登記許可之書籍不准取材製片。」電檢單位指〈火燒紅蓮寺〉系列「內容荒誕不經、有違黨義」,就算已取得「准演執照」的前幾集也需撤銷禁映。無論觀眾片商願或不願,「火燒片」都在電檢制度的「強勢美意」下,於1931年劃下句點。
檢查在國內放映的影片之餘,該委員會對國片赴外地播放同樣有所限制。1931年4月,一則標題為「請會告財政部轉飭各海關查禁偷運出口電影片」的公文即清楚說明箇中始末:「國內製造電影片公司林立,出品繁多,良莠不齊,深恐不良影片因國內不准映演,將偷運出國,在外洋各地映演,苟不徹底查禁,則影響所及,不獨有妨風化,抑且損及國體。」此後,電影若想到外阜上映,就需檢附「准演執照」向電以檢查委員會申請核發「出口執照」,否則都將處以罰鍰。


評選初體驗
1932年7月,蔡元培以「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首任主席身份致「開會詞」時表示:在強調對「壞影片」要「禁止映放」之後,希望「本會今後能多編制有益於社會的影片」。從他這番講話,郭有守於隔年正式發起第一屆「國產電影比賽」,並計畫在每年五月定期舉行。比賽依循蔡元培「三分娛樂七分教育」原則,在此前提下,以反對階級壓迫為主軸的左翼影片,次次獲得極高評價,左翼影人夏衍首度創作的電影〈狂流〉,即在首屆拿到總分第二的優秀成績。
「國產電影比賽」採計分制,以總分高低排序。有聲片與無聲片各有不同標準,前者包括:精神(民族意識、科學知識、生產建設、革命情緒、國民道德)20分、劇情20分、表演20分、攝影10分、取景10分、收聲10分、對白10分;後者則有:精神(同前五項)20分、劇情20分、表演20分、攝影14分、取景13分、說明13分,合計100分。由於籌辦時間匆促,第一屆「國產電影比賽」僅有「聯華」、「明星」、「天一」三間公司的〈人道〉、〈狂流〉、〈自由之花〉、〈生機〉、〈戰地二孤女〉(按總分高低排序)五部國產影片參展。主辦單位除公布結果,亦決定各贈與無聲片〈人道〉、有聲片〈自由之花〉「優美獎狀一件」以資紀念。


再接再厲
1934年,第二屆「國產電影比賽」如期展開,有「聯華」、「明星」、「天一」、「藝華」及「月明」出品的〈小玩意〉(1933)、〈姊妹花〉(1933)、〈人生〉(1933)、〈華山艶史〉(1933)、〈歡喜冤家〉(1933)、〈女人〉(1933)、〈惡鄰〉(1933)等十部影片參與,明顯較前一年踴躍。來自中央黨部、內政部、教育部、中央研究院、中央大學、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的十三位評選委員「連日午夜工作,備極辛勞、熱心毅力」審查影片,最終決議無聲片、有聲片第一名分別為〈人生〉與〈姊妹花〉,禮物則是「評選證書一件」。
原訂於1935年5月舉辦的第三屆「國產電影比賽」因故暫停(據傳是總統蔣中正不滿蔡元培等不同意以他為主角的剿共紀錄片在比賽中獲獎,甚至建議這部「中國軍隊在中國領土上打中國人」的影片應該永久封存、不得上映,讓蔣總統感到十分惱火,而將比賽無聲無息取消),隔年恢復時,就改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負責。第三屆送交評選的電影更擴充至十七部,一到七名的出品公司、屬性及劇情主旨如下,摘自《中央宣傳部國產影片評選委員會二十四年度影片評選報告書》:
第一名〈凱歌〉:藝華公司,社會片。描寫農村習俗之荒誕,打破農村迷信觀念,並鼓勵農村群眾對農村利益群策群力、人定勝天,不能委於鬼神坐待危殆。
第二名〈天倫〉:聯華公司,倫理片。描寫博愛為人類天性,故須民胞物與、愛人如己,始克享人類天倫之極樂。
第三名〈母親〉:天一公司,教育片。描寫母愛之偉大,以示一慈祥母性於千辛萬苦中撫育愛子,為國家社會作育人才。
第四名〈小天使〉:聯華公司,教育片。描寫人類行為基於幼年時代之家庭教育,該片能闡明良好教育對兒童潛移默化之力量。
第五名〈長恨歌〉:新華公司,社會片。諷刺現社會一般之勢利人士,引伸夫婦純潔之愛宜真誠不惑、互相諒解,否則偶一誤會,如雙方各趨極端,將造成慘變、遺恨終身。
第六名〈翡翠馬〉:明星公司,偵探片。用禁毒作題材描寫作惡者終不能逃避國家法律之制裁,及個人最後良心之懺悔。
第七名〈船家女〉:明星公司,社會片。描寫一平民家庭受經濟環境之壓迫,而發生悲痛之慘劇,並提出廢娼口號作全劇主旨。
不僅鼓勵電影,第三屆「國產電影比賽」也列出「從業員應予獎勵者」,包括編導、攝影、音響及演員四部分。儘管主辦單位由偏左的「中國教育電影協會」轉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但不少左翼電影、影人依舊名列前茅……原來代表宣傳部出席的官員張冲,對蔡元培的電影教育思想佩服非常,他對違背蔡元培思想且「不拍攝左翼電影」的電影公司,採取「抓人」、「封閉公司」、「沒收機器、電影膠片、電影拷貝」、「罰款」、「具悔過書」等激烈措施,對左翼陣營似乎更友善。


電影檢查委員會擁有「核發准演執照」的生殺大權,那怕善意多過惡意,還是難免被視為政府監控甚或插手第八藝術的魔爪。弔詭的是,當年擔任委員會主任的郭有守(後來接手的張冲亦是如此)與和國府對立的左翼影壇關係密切,導致許多包裹反帝反霸反封建的左翼電影,可以在國民政府強力掃蕩共產黨人不利情況下,一一順利通過審查(中國電影研究者孫健三更認為郭有守禁演電影,是為給初出茅廬的左翼電影騰出足夠市場空間),進而在「國產電影比賽」大獲全勝……
明明是自己的刀,卻握在敵對政黨手中,荒謬處境顯示國民政府對文藝界的缺乏耕耘。長期假手他人,國民黨最終在國共內戰嚐到一部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勝過百萬雄師的苦果。

參考資料:孫健三編,《中國電影,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北京:世界圖書,2010。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1/13,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
節目摘要:【華人影展面面觀】影展濫觴:1933年舉辦的首個國產電影比賽
播放歌曲:電影〈天倫〉主題曲「天倫歌」(朗毓秀演唱)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理想與實踐…中國電影檢查暨評選濫觴
該處有更多粟子的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