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金童馮寶寶

 
金童馮寶寶

「童星的戲路不廣闊,童星的演期不會太久─包括演技的容易『老練』而失卻天真,發育的迅速而易於長大,演戲的稀疏而易於消磨歲月。……馮寶寶,是一個奇蹟。從電影有史以來,包括中外,從沒有一個童星:成名得這樣迅速,作品有這樣豐富。不過兩年多的光景,她的作品,累積五十部以上,從日薪二十元港幣的報酬,現在已到了每部戲八千元以上的薪金。」年僅七歲的馮寶寶,以可愛機靈的討喜形象擄獲無數影迷,短短幾年就成為粵語片的票房保證。為消化排山倒海的片約,她的童年時光幾乎都在片場度過,相較今日「星爸星媽把孩子當搖錢樹」的猛烈批評,寶寶的雙親雖也面臨類似質疑,卻總能粉飾太平、輕騎過關。至於馮寶寶自己,直到長大成人的多年以後,才含淚道出內心深層的鬱結感受:「在戲中演活好孩子,獲爸爸媽媽到學校接送上學,但好諷刺,這種生活從未遇過。」原來,觀眾心中的演戲神童、父母眼中的乖巧金童,其實是一個需要親情關愛的普通孩童。



六零年代初,馮寶寶的童星生涯達到高峰,主演電影部部賣座,是鋒頭最健、眾人追捧的頭牌童星。「觀眾需要看她的戲,製片商搶著要拍她的片,日夜操勞,在細小的年紀是很難於應付的。」焚膏繼晷的工作行程,影迷不禁擔心寶寶情緒緊繃、健康堪慮、荒廢學業,所幸雜誌報導刊出她活潑甜美、天真無邪的生活照(姿勢仍免不了有幾分刻意),配合父母親言之鑿鑿的承諾(避免夜戲與熬夜、聘請專科家教一對一補習、周末假日郊外踏青),讓人們相信(至少有幾分自我催眠的效果)眼前小女孩的真實人生與銀幕角色相差無幾。
「那年,我七歲,經常在華達片廠拍戲,一、二、三、四棚都是我做主角,每天一組一組拍,整個華達片廠都知我是華達小公主;有一天,的二個廠拍國語片,我好奇去看,原來是林黛跟楊伯伯(楊志卿)拍〈猿女孟麗絲〉。」作為一位時間永遠不夠的「天才童星」,片廠就是馮寶寶的遊樂園,基於「一線女星」的特殊身分,她可以在片廠與片廠間自由穿梭,因此認識剛好在隔壁棚拍片的林黛,進而成為正式結拜的乾母女。儘管看似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馮寶寶坦言小時候的自己對片廠內的「虛假世界」十分反感:「鏡頭前攬住妳、疼惜妳,導演叫cut,就走開,我看慣這些人可以這樣虛無的拍戲。對小朋友來說,(最初)以為是真,看得多,知道拍完那場戲就似機器人般走開。」種種「翻臉無情」中,只有契母林黛發自內心「視她為女兒」,不僅教馮寶寶穿衣打扮、用餐規矩,更尊重她、將她視為一個可以分享心事的「人」。


「天才童星」桂冠加身,馮寶寶在獲得萬千目光與日進斗金的同時,也失去當個一般小孩的權利,不只到學校上課是天方夜譚(一進門就被全校師生團團圍觀),連回家睡覺的機會也屈指可數。雖然童星的日子並不快樂,她卻鮮少有鬧脾氣的時候,自我犧牲的懂事源於不願父親馮峰為家計遭人白眼的貼心:「我很疼我爸爸,大約三歲的時候,見到全家被人從酒店趕出來,我感到羞恥,所以有工作、有收入,就不用這麼丟臉遭人趕,爸爸便不會被奚落。」努力賺錢養家的代價,就是年僅七歲的馮寶寶已是政府追稅的重點對象,她更為了節稅成為一間電影公司的老闆。
童星的極盛時期,全港四條院線都上映馮寶寶的電影,片酬足以買下一條街,海外影迷要寄信給她,只需寫「香港馮寶寶」即可送達,絕對稱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事過境遷,年過六十的馮寶寶回顧這段「金童」時光仍是悲喜參半,一面眉飛色舞講述當年輝煌,另一面則是失去童稚天真的嘆息。身為香港影史最紅的童星,她不鼓勵父母刻意培養孩子出道:「很多兒童才藝訓練班是大量地教一群小孩一起學習標準的表演動作和表情,這不就是做生意嗎?」能就是能、會就是會,有天分、有才華再加上一些機運,自然就能發光發熱,一如半世紀前人見人愛的馮寶寶。

同步刊登:【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金童馮寶寶

相關文章:
1.愛情的夢…秦劍導演〈癡情淚〉
2.林黛的人間不了情
3.林黛的時空膠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