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廣播】縱橫影壇的千面女郎…王萊
縱橫影壇的千面女郎…王萊
回顧五、六0年代國語電影,王萊的拍片量遠超過所有頭牌紅星,儘管她未有獨當一面的機會,卻是最稱職的硬底子配角。交際花、少婦、老古板、慈母、老鴇甚至是酗酒的神經質婦人,王萊戲路寬闊,各種角色交到她手上,都能恰如其份的詮釋,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一個演員最大的樂趣不是出風頭,而是如何能獲得機會表演一個有深度和文藝氣氛極濃的角色,來滿足自己。」淡雅爽朗的王萊始終將自己定位為「把演戲當做人生理想」的演員,兢兢業業做好準備,從不間斷投注熱情。即至年過六十,仍在李安導演的〈推手〉(1991)裡展露樸實溫潤的光芒,體現資深演員的價值。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7年11月29播出〈回顧「最佳綠葉」--王萊〉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11/29
節目摘要:王萊、電影〈同床異夢〉
播放歌曲:尤敏演唱的〈同林鳥〉(王萊亦有參與此片)插曲「媽媽要我早出嫁」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該處有更多老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關於王萊
本名王德蘭,原籍山東,1927年出生於北京,在學時即有「話劇皇后」之稱。1944年自北平師範大學女子附中畢業,未幾離家出走,投入「上海藝人劇團」,與團長賀賓(1913~1980)共組家庭。婚後,她和丈夫遊走於天津、青島、哈爾濱等地演出舞台劇,鍛鍊表演的基礎,成為平津一帶話劇界紅人。1949年兩人合組「華光劇團」,正式改藝名「王萊」。1951年首次躍上大銀幕,於北京拍攝電影〈神龕記〉(1952),唯遭到禁映。期間,她未忘情話劇,並以「雷雨」中的繁漪一角馳名。
1952年8月赴港發展,參與的第一部電影為羅維、唐煌聯合執導的〈美男子〉(1953),之後陸續為多間電影公司拍片,佳作包括:〈春天不是讀書天〉(1954)、〈傳統〉(1955)、〈長巷〉(1956)等。在日拍攝〈紅娃〉(1958)時被「電懋」總經理鍾啟文網羅加盟,擔任基本演員,十二年間演出超過五十部作品,參與名片如:〈金蓮花〉(1957)、〈玉女私情〉(1959)、〈野玫瑰之戀〉(1960)、〈星星月亮太陽〉(1961)、〈小兒女〉(1963)等。幾乎「電懋」出品的電影,都能看到王萊的身影。
七0年代恢復自由演員,遊走港台兩地,分別為「邵氏」、「中影」及其他製片公司效力,作品〈應召女郎〉(1973)、〈陰陽界〉(1974)、〈金玉良緣紅樓夢〉(1978)等五十餘部。八、九0年代,不僅繼續電影工作,亦投身小銀幕,參與台灣「中華電視公司」的電視劇演出,是少數一直未放棄演藝事業的女演員。
從影近半世紀,王萊的演技不僅得到觀眾喜愛,亦受專業評審肯定。她憑作品〈人之初〉(1963)、〈小葫蘆〉(1981)、〈海峽兩岸〉(1988)及〈推手〉(1991)陸續在第三、十八、二十五、二十八屆金馬獎榮獲最佳女配角獎,豎起後輩難以超越的綠葉典範。
超齡演技
王萊投入影圈的過程與多數「少年得志、婚後息影」的女明星不同,她先結婚、生孩子,直到二十六歲才接拍第一部電影。然而,當時各公司力捧的女主角,除了紅得發紫的李麗華,多是不滿二十的青春少女,在現實生活已是太太與母親的少婦王萊,幾乎沒有競爭「主角」的機會。時勢所趨,她選擇隱藏青春年華,以「超齡演出」爭取親睞。
電影〈滿庭芳〉(1957)是她首次挑戰老太太的角色,演技得到一致讚賞。王萊認為這比扮演少婦或其他與實際年齡相仿的角色困難,因為無論在腔調、動作或造型上都進入「另一種創造」,若還想加強表演的深度,就得付出更多心力。之後,王萊成為「電懋」的「專業長輩」,舉凡:阿姨、媽媽甚至姑母、老奶奶……都由苗條身材、有個性美的她詮釋。慈母戲引人入勝、惡婆壞到骨子,就算戲份有限,也總有辦法讓觀眾多看兩眼。
出乎意料的是,十之八九演「上一輩」的王萊,竟在李湄主演的〈同床異夢〉(1960)裡,難得的「還我青春」,演起張揚的女秘書兼愛侶。有趣的是,前一年上映的〈玉女私情〉裡,張揚即飾演王萊女兒的男友,對她是以伯母相稱;後一年上映的〈星星月亮太陽〉,則是張揚口中的老師;而在他與樂蒂合作的〈太太萬歲〉裡,王萊更成了白髮蒼蒼的鄰居老奶奶!或許是太習慣王萊的長輩威嚴,以致看到她對張揚小鳥依人的深情凝視時,內心不停發出懷疑警報:「好似姊弟戀過頭!」當我將此角色安排與家人討論時,粟媽也納悶:「蝦米?演張揚的女友?怎麼可能!」其實,張揚不過小王萊三歲,只是兩人銀幕輩份遠大於此,才使粟家驚呼連連。
千面秘訣
話劇出身的王萊,豐富的舞台經驗成為日後在大銀幕發展的利器,各種角色都難不倒她,幾乎各類型女性都能演。正派角色不說,反派如〈武松〉(1982)裡為潘金蓮、西門慶穿針引線的王婆;〈盲女奇緣〉(1975)中裝神弄鬼的女巫,都十分傳神。無論戲份多寡、劇本好壞,王萊總是嚴肅地做好自己的部分,幫襯主角有所發揮。
對於演技的秘訣,三十歲的王萊已有深刻體悟,她接受記者訪問時細細分析:第一,必須熟讀劇本,不但要透徹知道自己擔任角色的性格和生活習慣,還得瞭解和你演對手戲的一切;第二,注意一般人的舉動、談吐或特徵,累積創造人物的信心;第三,電影不只是視覺,亦是聽覺的藝術,因此對白的發音、語氣也要有深刻研究;最後則是活用戲劇理論。蘇菲亞羅蘭是王萊最欣賞的外國演員,原因也在於「肯把自己盡量溶進表演」的專業態度,演窮苦角色時能毫無保留地蓬頭散髮,比起一些不顧角色、堅持美好頭面的明星,她認為是「很值得大家學習」的榜樣。
從十七八的少女,演到七八十的老太婆,年輕的棄婦、長舌的妻子、借酒澆愁的賭徒、潑辣的江湖女、冶艷的賣春婦、孤僻倔強的老太太……王萊嘗試各類不同的角色,運用天賦與努力,以「千面」的真本事獨步影壇。
銀色夫妻
為了追逐理想,王萊高中畢業即加入劇團,不久與團長賀賓結婚,成為志同道合的伴侶。早在兩人婚前,賀賓即以「硬派小生」之姿進入上海影壇,第一部電影是與李麗華搭配的〈千里送京娘〉(1940),出色的表現使他站穩「藝華公司」當家小生的位置。之後陸續主演〈中國羅賓漢〉(1941)、〈隱身術〉(1941)等武打偵探片,其中〈梅花落〉(1942)是比較滿意的作品。移居香港後,賀賓年紀漸長,由主角轉為配角。他對此並沒有什麼「不堪回首」的感慨,與妻子王萊的態度相同,認為演員的最大樂趣在於成功演繹,不必斤斤計較戲份。
相較於王萊的應接不暇,賀賓進入六0年代只能接些老好人的零星角色,幸運的是,這樣的變化卻未影響夫妻感情。兩人結褵數十年,不僅從未鬧過緋聞,還多了四個「讓人安慰」的孩子。「婆婆、太太、母親、演員,加起來就是我啦!」王萊笑說自己淡得像「白開水」,有戲就拍、沒戲逗孫子,家庭與職業間達到自然平衡。
心直口快
王萊個性直,想什麼就說什麼,不用記者迂迴套話,她就會心口一致地吐出真言。1978年,王萊應邀到台灣拍電影,提及製作環境的改變,她苦笑表示,現在的演員拿不到完整的劇本,也弄不清角色,像是直到開鏡才冒出來的「孤魂野鬼」,與過去動輒開會檢討,認真拍片的態度不可同日而語。此外,不怕被戴「老古板」的帽子,王萊不諱言息影的尤敏、葛蘭、葉楓比較有味道。「現在呢?」記者挖下陷阱,她筆直往下跳:「我看電視劇時,真的老弄不清誰是誰,『長』得太像啦!」言下之意是「整容」惹得禍。
前幾年,王萊在「金馬獎」主辦單位的邀請下,與凌波同台頒獎。當時已過天命之年的她,不僅身手俐落,腦袋更是清晰。兩人按照典禮流程,看完入圍名單後,凌波臨時想隨意寒暄幾句:「嗯,現在的電影和咱們過去很不相同,您說呢?」只見王萊快人快語打斷:「時間緊迫,還是開吧!」一如她迅速確實的表演方式。面對前輩的催促,凌波趕緊打開信封、公布得獎名單,完成頒獎程序。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王萊的直爽,儘管早耳聞她不拖泥帶水的個性,卻仍有百聞不如一見的佩服。
不要的獎
「這是主辦單位的偏見問題。」王萊以〈推手〉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時沒有激動落淚,而是以淡然的語氣表示不滿。她認為自己在〈海峽兩岸〉和〈推手〉都是女主角,卻都得到「女配角」獎,經朋友幾番勸說,才無奈收下這份不對稱的榮耀。
我想,對一位執著演藝事業,且視表演為終身理想的資深演員,會作出上述發言,並不僅是自己不甘心,更是對主辦單位的不平之鳴。試想演了一輩子戲的王萊,總扮演幫助劇情發展的踏腳石,終於在年過六十時得到主演的機會,想必為此耗盡心力。哪想到會在提名時,被放回配角的位置,老闆成了伙計,以王萊好惡分明的個性,怎能不傷心?
作為一位專業配角,王萊對自己的工作從來沒有半點敷衍的意思,勤力準備每一個挑戰。她憑藉對演戲的濃厚熱誠,將原本不顯眼的人物,灌注新的生命,風采甚至蓋過主角。從影四十載,王萊在銀幕創造無數形象。現實生活裡,她卻始終秉持認真耿直的個性,沒有炒新聞的花招,而是低著頭默默耕耘,靜靜在觀眾心裡犁出一畝的良田,做一位稱職的演員。
參考資料:
1.本報訊,「王萊談演技秘訣」,《聯合報》第六版,1957年6月24日。
2.本報訊,「王萊‧拍片最多的一個」,《聯合報》第六版,1957年6月29日。
3.本報專訪,「來台灣參加拍攝狀元及第 王萊說:我是演員 不是明星」,《聯合報》第八版,1964年1月28日。
4.姚鳳磐,「影壇老將賀賓 夫婦來台拍片」,《聯合報》第八版,1964年1月28日。
5.劉曉梅,「王萊自謙白開水 親切達理風韻存」,《聯合報》第九版,1978年1月8日。
6.藍祖蔚,「王萊演技 越老越辣」,《聯合報》第九版,1985年1月11日。
7.台北訊,「王萊將演華視新戲」,《聯合報》第九版,1985年7月16日。
8.本報訊,「得獎人語 王萊 配角獎得之不甘」,《聯合報》第31版,1991年12月8日。
9.粘嫦鈺,「幕前幕後 不沈湎往日繁華 不欷噓歲月流逝 陳燕燕 王萊 潘迪華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聯合報》第三十八版,1992年1月4日。
10.黃愛玲編,《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2,頁3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