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廣播】第四屆金馬獎回顧:理想與現實…李翰祥的〈西施〉夢
第四屆金馬獎回顧:理想與現實…李翰祥的〈西施〉夢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大受歡迎,不只「梁兄哥」凌波瘋魔台灣,導演李翰祥更是意氣風發,準備籌拍場面宏偉的巨片。未料,荷包滿滿的「邵氏」並未如他所願,反而頻頻哭窮,李翰祥認為自己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如今要求提高預算卻遭推託,和「邵氏」嫌隙日增。
與此同時,「電懋」所屬的「國泰機構」及台灣的「聯邦公司」積極向李招手,出資金挹注他組成「國聯電影公司」(取兩機構的首字組成)。李翰祥引進片廠制度,並帶來許多優秀的演員、編導及技術人員,為當時尚在草創階段的台灣電影,帶來極大的影響。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7年4月12播出〈第四屆金馬獎回顧〉專輯。本集將介紹獲得多項大獎的〈西施〉及榮獲最佳女主角、女配角獎肯定的〈煙雨濛濛〉。節目音檔將保留兩個月,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第四屆「金馬獎」得獎名單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4/12
節目摘要:電影〈西施〉、〈煙雨濛濛〉
播放歌曲:〈煙雨濛濛〉同名主題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該處有更多老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賣座不敵虧損
除去與「邵氏」較勁的〈七仙女〉(1964),〈西施〉(1965)是「國聯」最早開拍的電影之一,它不僅奠定李翰祥在「國聯」時期的「大王」氣勢,更是台灣影壇空前(就目前看來也是絕後)的超大型史詩巨作。據《電影沙龍》創刊號(1966.06)記載:「〈西施〉搭景42堂,服飾6千多套,大小道具三萬多件,戰馬8千匹,臨時演員12萬人,334個工作天,戰車800輛,底片12萬呎。」製片成本超過新台幣兩千萬元,換算今日幣值更是上億元之譜。
離開「邵氏」、自己當老闆的李翰祥,為求片好一擲千金的氣勢,與考量營收的前老闆邵逸夫截然不同。所幸,耗時年餘的〈西施〉叫好叫座,在台灣創下國片賣座冠軍,高達500萬的營收,沒辜負「李大王」的期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大製作、大成本、大陣容」的背後卻是成本過高回收困難的問題,李翰祥不善經營及對影片品質要求過高的「寅食卯糧」作為,使剛成立的「國聯」單因此片就背上數年的龐大虧損。
其實,〈西施〉所造成的財務漏洞,也不全是李翰祥不知計算的結果,一場意外空難使「國聯」墜入深淵。1964年6月20日,〈西施〉正式開鏡前幾天,來台參加第十一屆亞洲影展的「國泰機構」總裁陸運濤、台製廠廠長龍芳等搭乘的專機在台中上空爆炸失事,機上所有乘客全數罹難。他們是支持李翰祥組成「國聯」的主要推手與經濟來源,可謂「大王」實現願望的知己,陸運濤的驟世,讓躊躇滿志的李導演,大嘆時不我與。
儘管事後,接手陸氏職務的妹婿朱國良曾保證不會影響支援,請李導演安心拍片。但實際上,少了陸運濤對電影不計成本的支持,連自家的「電懋」(後改組為「國泰」)都得節衣縮食,更遑論由他資助的「國聯」了!
不計成本‧值不值?
前文提到〈西施〉耗資兩千萬以上,除了動員臨演馬匹,波瀾壯闊的外景更是燒錢的無底洞。譬如一場越王句踐降於吳王夫差的主戲,兩國人馬在「禹王廟」前對峙,一會兒向前推進、一會兒又向後撤退,直到句踐脫帽表示臣服為止,始終維持上萬人的大場面。說實話,如此陣仗的確讓人感覺回到春秋時代,千軍萬馬著實震撼不已。
只是,電影拍得講究,經費卻得跟著多消耗好幾倍!以上述場景為例,「禹王廟」是在台北淡水白沙灣平地蓋起的宮廟,外景拍攝結束就告拆除,真可謂「拋棄式建築」。其次,為了收錄真正的冬季雪景,李翰祥更不惜開拔到韓國,即便場地、住宿由「申氏」電影公司支援,卻得以〈西施〉的韓國版權作為交換。
就粟媽和我的觀賞經驗,〈西施〉的大場面確實難得一見,但部分則有故意為之的炫耀之感。如同越王投降、進供西施等場景,大可不必讓一群閒角擠在四周當活動布景,畢竟主戲是在句踐、夫差、西施等主角身上,著重的是他們的面部表情與情緒轉換,太多臨演只是浪費而已。
藝術家性格
李翰祥的電影令許多人著迷,關於他電影美學的研究文章更是多如牛毛,這位自稱「雜家」的導演,可謂華語影界的神話創造者。李導演的「大王」氣勢,從他籌拍四大美人就能窺知一二,陸續完成〈貂嬋〉(1958)、〈王昭君〉(1959)、〈楊貴妃〉(1963)後,他索性脫離滿腦子「生意考量」的「邵氏」,到台灣完成媲美〈十戒〉(1956)的史詩型巨作〈西施〉。
由大導演執導的大戲果真賣座,只是李翰祥的求好心切,竟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推入負債泥沼,導致「國聯」僅營運五年便宣告結束。為此,部分電影研究者將「國聯」的失敗,歸咎於李翰祥的藝術家性格,譬如影評人焦雄屏的觀察:「李翰祥雖有好萊塢大片廠式的終極目標,卻脫不了藝術家個性,對商業及財物的認識有限。這使得國聯出品維持一定品質,而在周轉及收支預估上發生重大問題。」(頁27~28)注重品質一改再改的結果,就是拍片時間不斷拖延,成本不斷追加。最後,即使片子再「爆」,也無法彌補拍攝時所造成的財物黑洞。
實際上,〈西施〉不只是李翰祥實踐電影理想的里程碑,同時也承載國民政府的政治教育使命。電影裡,句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雪恥復國;銀幕外,六0年代的台灣,仍活在「反攻大陸」的幻象裡。
參考資料:
1.「西施外景 今天拍竣」,1965年8月1日,聯合報,第五版。
2.「『西施』今起公映 製片費‧創高紀錄 大場面‧一新耳目」,1965年10月23日,聯合報,第七版。
3.「五十四年度最賣座影片‧西施等四片 分居第一位」,1965年12月27日,聯合報,第七版。
4.焦雄屏,《改變歷史的五年—國聯電影研究》,台北:萬象圖書,1994。
彩色圖片為粟子個人蒐藏
黑白圖片取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1.由李翰祥導演,江青擔任女主角的〈西施〉,由勾踐復國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而成,場面相當浩大。1963年10月3日。
2.越王勾踐(趙雷)在吳國馬廄的一場戲。1964年9月3日。
3.飾演西施的江青與飾演越王句踐的趙雷合影。中央社記者潘月康攝,1965年7月23日。
4.台灣電影製片廠和國聯公司於三十日上午在淡水白沙灣招待政府官員及來賓參觀兩公司合作拍攝的〈西施〉外景。此為片中的一場戲,越王勾踐率兵代吳,連戰連捷,終於雪恥復國。中央社記者陳漢中攝,1965年7月30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您好!!
回覆刪除我最近在做一個學術研究
是有關這部電影:西施
我想請問您,哪裡買的到這部影片嗎
公主:
回覆刪除我是多年前在北市重慶南路一位專售各類電影的馬老闆處購買一套黃梅調電影時,裡面即有包含〈西施〉一片,畫質實在不好,可惜目前並未找到更清晰的版本。
那位馬老闆的攤位已不復存在,您或著可試試網路搜尋,譬如yahoo奇摩拍賣或Yotube、土豆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