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廣播】溫暖在人心…〈街頭巷尾〉
溫暖在人心…〈街頭巷尾〉
粟子
李行執導的電影總帶有濃濃的敦厚倫理氣息,即使是談情說愛的文藝片,也難逃教忠教孝的中心思想。各類型中,他尤其擅長講述親情的題材,〈養鴨人家〉(1964)、〈貞節牌坊〉(1965)、〈母與女〉(1971)、〈秋決〉(1972)……那種綿密相依又牢不可破的關係,確是賺人熱淚的必備條件。坦白說,這些影片固然動人心弦,但常覺得嚴肅過頭、少了真味,遺憾直到〈街頭巷尾〉(1963)才告彌補,儘管這僅僅是李行在〈兩相好〉(1961)後拍攝的第二部國語片,那年也不過三十三歲。
〈街頭巷尾〉由一座隱藏在都市角落的違建雜院開始,類似背景曾是三四0年代左派影人的最愛,裡面的人幾乎全部被窮所困。不難想像,在六0年代的台灣,討論社會下層生活的電影會面臨多少困難,既要表現為生活所迫的辛酸,又不能把錯誤(影射)歸咎政府,甚或成為對岸「印證」台灣人民苦不堪言的宣傳品。不同於〈馬路天使〉(1937)強調社會不公、階級差距,〈街頭巷尾〉兩度透過三輪車伕之口說出貧窮的原因在於「沒有讀書」,引出「唯有知識才是脫貧之道」的理念。片中,大雜院中每位住客形像鮮明,即使是沒幾句台詞的失意作家都很有存在感。鄰居們互愛互助的真情,勝過一切海誓山盟的甜言蜜語,溫暖久久不散,是我心目中數一數二的李行佳作。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5月27日播出〈電影筆記:全程在台灣拍攝的電影「街頭巷尾」〉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5/27
節目摘要:電影〈街頭巷尾〉
播放歌曲:〈街頭巷尾〉插曲「綠島小夜曲」(紫薇演唱)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溫暖在人心…〈街頭巷尾〉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台灣紅不讓」「電影筆記」單元下週起全新改版!節目將分為「兩代明星比一比」、「經典電影回顧」及「華人影展面面觀」三個小單元,內容將更緊湊精彩,敬請期待!
夢想敲門磚
自〈王哥柳哥遊台灣〉(1958,上下集)開始,李行一連導演幾部台語片,雖然票房穩定,但心裡總覺得不踏實,片約時有時無,屢屢興起進「中影」拍國語片的念頭。「為什麼大家都想進中影?」李行近期受訪時坦言,當年民營公司少、資源有限,眾人於是把目光轉向有三家公營單位。相較「台製」(台灣省電影製片廠)、「中製」(中國電影製片廠),前者專拍新聞、紀錄片,後者則以軍事教育片為主,國民黨黨營的「中影」(中央電影公司)是最具規模且唯一製作劇情片的電影機構。「中影」擁有最優秀的基本演員、編導人才、技術人員及精良器材,發行線遍佈全台,對嚮往水銀燈的有志之士,吸引力不言而喻。不過,「中影」不是想進就進得去,李行在年輕時即連吞下三次閉門羹!
李行最早申請當演員,對方以「基本演員已經很多」為由拒絕。第二次改以導演身份加入,「中影」回覆:「我們現在有二位導演,宗由和田琛,因為每年拍片量不多,兩人足夠了!」但書更指,每年一部參與亞洲影展的電影都得輪流分派,言下之意,哪輪得上你!最後,李行退而求其次,申請副導演一職,得到哭笑不得的答案:「可以,有機會,但你得排隊,還有很多人候補,等到何時不知道。」所幸,三次敗北未擊退李行的電影(中影)夢,他選擇充實自己,先做導演唐紹華的副手,並藉由台語片累積經驗。時機成熟,就在父兄的支持下成立「自立電影公司」,以國台混合的〈兩相好〉站穩腳步,再憑〈街頭巷尾〉被「中影」的新任總經理龔弘相中延攬,終於一償宿願。
〈街頭巷尾〉是龔弘「健康寫實路線」的緣起,回顧這段摸索過程,李行知之甚詳:「龔弘(時任新聞局副局長)辦完第一屆金馬獎後,於民國52年(1963)出掌中影,他上任後就一直思考中影該走什麼樣的路線,是跟著老路線,還是另創新品牌。正躊躇時,就看到〈街頭巷尾〉,這正是他所要反應現實的影片。他要寫實,但這種寫實要做調整,是有選擇、經過修飾的寫實。」至於為什麼要「修飾寫實」,龔弘的想法是,人心極度苦悶,如果還是像〈馬路天使〉、〈夜店〉(1947,改編自俄國作家高爾基的舞台劇「底下層」)等「一味描寫社會黑暗面的寫實」,角色被壓得喘不過氣,彷彿沒有明天,反倒令觀眾的情緒更無處抒發。考量社會和政治需求,「中影」提出「健康寫實」的製片方向,不再高喊反共復國,而是不著痕跡地展現台灣鄉村的光明面,讓人們對未來抱持希望。
概念實踐
〈兩相好〉賣座成績佳,盈餘正可資助李行完成下一個理想。李行回憶,〈街頭巷尾〉來自本身顛沛流離的際遇:徐蚌會戰(1948)後,父母決定舉家遷台,他只能暫時放棄藝術教育系的課程。本以為沒多久就能重返大陸、繼續學業,未料一年拖過一年,回去的機會越來越渺茫。李行發現身邊並非各個像他全家逃出,不少人離鄉背井、妻離子散,前途茫茫的無力感,逐漸形成一股瀰漫社會的低氣壓。
「就是在這種思鄉心切的時代氣氛中,我拍了〈街頭巷尾〉,描寫台北市一個違建區內雜居的一群人,他們有來自大陸沒家沒業的小人物,有生活貧困的本地居民,大家生活雖艱難,但彼此卻能守望相助、互相關懷。」儘管片中仍數次提到反攻大陸的願望,卻像是不可不為的精神喊話,末了安居樂業的樸實畫面,似乎更透露(無論本外省)都已在此落地生根。
招兵買馬
由於是自家公司出品,李行凡是親力親為,租下「中影」的「士林片廠」B棚,重現脫胎自漳州街的違建區,並指名要賴成英為攝影師,這也是兩人第一次搭配。李行曾解釋非他不可的原因:「我一直記得去看他拍攝〈天倫淚〉(1961,王引導演)的情景,當時賴成英為了一個仰角取景,特地在地下挖了個洞,得以把攝影機降到與地平線齊平的位置來拍……他真是個好攝影師。」原本微不足道的動作,卻成為英雄惜英雄的密碼,開啟長達十三年的合作。
搭設內景時,李行發現提出的預算費用過高,他想:「破破爛爛的道具怎麼那麼貴?又不是豪華家俱!」索性和攝影師、副導演三人騎腳踏車到台北市荒郊野外(約今日新生北路一帶,現已是房價昂貴的精華區)的垃圾場尋寶,果然找到一堆廢建材,全是劇組最需要的「破爛東西」。幸運的是,該處負責人一毛錢都不要,隨便他們搬個過癮。「我知道父兄賺錢不易,我們就是用這種克難的精神來拍〈街頭巷尾〉。」「自立」計畫以新台幣六十萬(後獲行政院撥給貸款二十萬)、二十五個工作天完成,自負盈虧,一切能省則省。
1963年3月,〈街頭巷尾〉正式投入拍攝,身為編劇的姚鳳磐「公器私用」,以記者身份撰寫一篇細膩豐富的開鏡花絮。文中除介紹每位主要角色,對內景更特別著墨:「據該片布景師鄒志良說,這堂布景是他在台設計布景中最感滿意的作品。這堂布景中共有十六戶人家,在平交道旁,屋頂櫛次鱗比。」大雜院的早晨,孩子在院中嬉鬧,剛送完報的少年邊吃著饅頭邊騎腳踏車趕上學,踏了整晚三輪車的車伕滿臉倦容歸來,背著娃娃的少婦打水生火燒飯……攝影棚用蠟燃燒成煙,籠罩全景、煙霧繚繞,起重機載著攝影師由遠而近,構成詩情畫意的第一個鏡頭…大雜院之晨。
事前籌畫
〈街頭巷尾〉如期殺青,能順利達成進度,李行完善的「導演設計」無疑貢獻卓著。早在開拍前一個月,他就帶著幕後人員到漳州街蒐集資料,也曾率領演員在鬧區觀察人物造型,同時與攝影師研究取景角度。李行將全片對鏡頭的要求,以「導演鏡頭區分卡」的形式一一寫妥,每張內容包括:景別、場號、鏡號、總鏡號、攝法、接法、視線方向、進行方向、劇情摘要、OK鏡頭呎數、動作、服裝、道具、畫面設計欄和備註等,幾乎囊括拍攝與後製的全部內容。
「區分卡」有效縮短時程、省下經費,但對一手包辦製作的李行可是件苦差事。單是分鏡就花費數十天,共有四百七十多類,無怪記者有感而發:「每一個鏡頭都有他智慧和心血在內。」事先準備充分,工作時就能免去許多無謂的爭執,攝影師賴成英因此對李行的嚴謹認真與創造性印象深刻,認為是他遇過「最愉快的一次合作」。雖然時間緊迫,臨場攝製時,演員還是得經過六次以上的試鏡,有時為了求好,甚至還有五次重拍的記錄,足見導演對「OK」的堅持。
六0年代
〈街頭巷尾〉大部分都在「中影」士林片廠拍成,主場景大雜院臨摹自漳州街的違章房屋區,相當程度保留六0年代市區的平民生活,現在看來更添歷史價值。同樣以台北為對象,手法寫實且具社會關懷視角的電影,大概要到李翰祥執導的〈冬暖〉(1969)才能再見。此外,李行中期的作品〈汪洋中的一條船〉(1977),也曾細細刻畫七0年代的庶民生活(鄭豐喜大學時期),窄矮房、舊書店、小鐵道,一景一物格外費心……由此可見,李行不論起步或輝煌,都秉持一貫認真求好的初衷。
片頭,拾荒者石三泰(李冠章飾)從居住的大雜院(內景)步行至荒地(外景),賣了破銅爛鐵,再走回台北市鬧區,還喝了一杯新公園前的酸梅湯,沒有對白,而是佐以「綠島小夜曲」的旋律。不用說明所在地,透過幾個意向的串連,銀幕這頭的觀眾,都知道劇中人活在你我熟悉的城市。之後,三泰收養孤女小珠(羅宛琳飾),為了不再讓小珠自卑、也為了多賺錢,走馬燈式地做了賣報、擦鞋、扮小丑賣萬靈丹、抬重貨等幾份差事;三泰累病,小珠無計可施,賣了心愛的小狗,放學後到車站街頭兜售彩券……描繪沒有學歷背景的成年男人和正在求學的小女孩能夠掙錢的辦法,寫實也辛酸。三泰說什麼都想多賺錢,唯一能達成心願的,就是必須離家、危險又辛苦的煤礦工。其實,小珠的生父多年前正是死於礦災意外,如今待她猶如親生的三泰也義無反顧答應,不是不怕,而是真沒別的辦法……。三泰入礦場後,手頭寬鬆不少,不只給小珠買新衣,還待她到圓山兒童樂園玩個痛快,知道石伯伯工作危險,小珠貼心問:「你怕不怕?」三泰甘之如飴:「怎麼不怕?可是我想起了妳,我的勁兒就來了……」如此簡單卻動人的小節在〈街頭巷尾〉俯拾即是,難怪心越看越暖。附帶一提,李冠章在礦場推台車的戲,是在台北縣瑞芳鎮附近的煤礦實景拍攝。
橋段聯想
看〈街頭巷尾〉時,總會想到一些風格類似的片段,譬如:利用清晨上課前打工送報的志明(楊帆飾),常常念報上的消息給奶奶(崔小萍飾)聽,與〈馬路天使〉賣報也愛念報的老王(魏鶴齡飾)異曲同工;三泰與小珠無血緣的父女情,同樣可見於〈搭錯車〉(1982);三輪車伕老陳(曹健飾)與風塵女麗麗(游娟飾)由相互試探,逐漸轉為彼此依靠的愛情,也能在〈馬路天使〉的老王與小雲(趙慧琛飾)、〈冬暖〉的阿金(歸亞蕾飾)與老吳(田野飾)見到。
不只是「讓人哭」,〈街頭巷尾〉也有「令人笑」的喜劇安排,像是:三泰和老陳同租一張床,清晨,發睏的老陳和剛醒的三泰一同打哈欠;三泰收養小珠前一拾荒、一人吃麵,背癢也只能磨蹭柱子,有了小珠以後,兩人拾荒、兩人吃麵,還有小珠替自己抓背……老實說,很多時候只要胖嘟嘟的李冠章出現銀幕,就會讓人覺得很可愛,效果同理可証於〈七十二家房客〉(1973)的「肥肥」沈殿霞!
〈街頭巷尾〉上映後佳評如潮,片中對小市民的善良本性尤其動人,當徐奶奶毅然拿出棺材本資助三泰開刀的剎那,不少觀眾都掉下了敬佩的眼淚。雖遇上超級颶風〈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影片還有一定的能見度,放映達四十九天,並奪下當年台北市賣座第十的難得殊榮。更可貴的是,「十大」中有七部出自「邵氏」(花木蘭、紅樓夢、白蛇傳、鳳還巢、武則天、黑狐狸)、兩部來自公營片廠「台製」(吳鳳)、「中影」(金門灣風雲,與「日活」合作),僅〈街頭巷尾〉是由民營的「自立」出品。電影的成功誘發不少對獨立製片和故事取材的探討,說明不一定要彩色闊銀幕、以歷史名人為主角、砸重金大製作……才能吸引票房。一群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如果拍得精彩,也可以很有感染力。
參考資料:
1.黃仁,《行者影跡》,台北:時報,1999,頁42~47、242~248、316。
2.本報訊,「街頭巷尾開鏡」,《聯合報》第六版,1963年3月19日。
3.鳳磐,「街頭巷尾開鏡花絮」,《聯合報》第六版,1963年3月19日。
4.本報訊,「輔導國語影片 通過貸款五筆」,《聯合報》第六版,1963年3月25日。
5.白明,「李行的導演設計」,《聯合報》第七版,1963年4月3日。
6.本報訊,「街頭巷尾拍外景」,《聯合報》第七版,1963年4月4日。
7.本報訊,「街頭巷尾拍竣 五月下旬推出」,《聯合報》第七版,1963年4月12日。
8.本報訊,「街頭巷尾試映」,《聯合報》第八版,1963年11月19日。
9.鄧禹片,「我看街頭巷尾」,《聯合報》第八版,1963年11月29日。
10.莊靈,「街頭巷尾的製作和表現」,《聯合報》第八版,1963年12月6日。
11.余心善,「國語片界這一年」,《聯合報》第八版,1963年12月31日。
街頭巷尾(Our Neighbor)
導演:李行
編劇:姚鳳磐
演員:李冠章、曹健、崔小萍、楊光熹(楊帆)、何玉華、羅宛琳、游娟、雷鳴
出品:自立電影公司
片長:92分鐘
首映時間:1963年
獲獎:第二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羅宛琳)
附註:李行執導第一部「健康寫實」題材的國語片;首次與攝影師賴成英合作。
劇情簡介:
這個故事發生在都市的一角,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沒有仇恨,只有愛。母女的愛、同胞的愛,一個小孤女……和一群貧苦人動人的友愛。唯有充滿著愛心的社會,才有正確的進步,才有美好的希望!
胖子石三泰(李冠章)以撿拾破爛為生,他每日從荒地走到都市,過著一人飽全家飽的平淡日子。三泰棲身在鐵道旁的大雜院內,鄰居雖各有各的困難與辛苦,卻也相互關心、雪中送炭。
三泰的室友三輪車伕老陳(曹健),為了多賺點錢,時常熬夜工作,住在隔壁的徐奶奶(崔小萍)為人熱心,總是提醒他注意身體。徐奶奶的兒媳皆在大陸、生死不明,她和孫子徐志明(楊光熹)相依為命,志明懂事好學,一面讀書一面送報供給家用。祖孫倆只要聽到有大陸難胞自港乘船來台,就會到碼頭尋找親人。志明上學前,叫喚鄰居妹妹林小珠(羅宛琳),順道送她到學校。小珠的父親因礦災喪生,母親林阿嫂(何玉華)靠賣菜勉強度日,無奈她體弱多病又請不起醫生,時常在家修養,生計更是雪上加霜。「媽,那我走了,妳要在家好好的休息。」小珠乖巧聽話,是林阿嫂的精神支柱。
舞女朱麗麗(游娟)下班歸來,在雜貨鋪門口抽煙,老陳見對屋男人對她吐唾沫,心裡覺得奇怪。麗麗床上躺著她的老相好吳根財(雷鳴),根財不事生產,自顧自打開女友皮包,語氣輕挑:「昨晚上不錯啊!辛苦啦!」麗麗白了一眼,根財笑著把錢塞入袖口。「胖子起來,該我睡了!」老陳揉揉眼睛,叫醒呼呼大睡的三泰,原來兩人合租一張床,一個醒另一個才能睡。「胖子,林阿嫂又病了,你知不知道?」老陳臨睡前問,三泰面露憂色:「啊?又病了!」阿嫂邊洗衣邊咳嗽,聽見三泰關心,臉色蒼白的她緩緩答:「是老毛病,沒有關係!」愛莫能助的三泰,出發拾荒前仍不捨回首。
林阿嫂不支暈倒,鄰居們趕緊將她扶回房。「妳這樣不看醫生不吃藥,小毛病都會成大病的!」徐奶奶好心叮嚀,阿嫂虛弱答:「阿婆,不瞞妳說,我有什麼辦法呢?自從小珠的爸爸在煤礦給壓死,就靠我每天擔一擔菜,到菜市場去賣。阿婆,妳想一想,我哪兒還有錢來請醫師看病?」阿嫂哭得傷心,徐奶奶自責:「都是我不好,把妳的心事都勾起來。」哭聲傳至根財耳裡,竟埋怨阿嫂吵得他不能睡覺,徐奶奶氣憤:「太陽都曬到屁股了還睡覺,一個大男人成天不幹正事,靠女人吃飯,你也不害臊呀!」根財自知理虧,唯唯諾諾躺回床上。「朱小姐真倒楣,賣了身養他,還得挨他的打,受他的氣!」徐奶奶繼續罵,阿嫂苦笑:「阿婆,我們這兒只有妳最有福氣,孫子都這麼大了,他能幫妳做事又能幫妳賺錢……」徐奶奶回想自己丈夫去世多年、兒媳生死未卜,同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行前再三勸阿嫂務必保重身體。
傍晚,三泰為阿嫂買了成藥,送去前還畢恭畢敬向徐奶奶報告,志明看出箇中原因,與奶奶相視而笑。阿嫂自覺病況沈重,已非藥石可以醫治,她瞞著女兒對三泰說:「萬一我要是死了,希望你能答應……我死了沒關係,就是放心不下小珠。」隔天一早,小珠不願離開母親,阿嫂卻執意要女兒上學,三泰自願送她到學校,徐奶奶則送給還沒吃早飯的小珠一個饅頭。到小學門口,衣衫藍縷的三泰被學生們取笑,幸得蔡老師(蔣娉)解圍,他才尷尬笑著離開。
根財手頭又緊,竟打起徐奶奶的主意,他去「騙錢」的同時,麗麗一再聽阿嫂的咳嗽聲,起身到她房間探望。麗麗見她缺錢又重病,提議不妨把小珠給她的一個朋友收養,「像我做養女,還不是一樣長大。」麗麗笑著,阿嫂淚眼模糊:「我就算再辛苦,也不能讓小珠做養女。將來長大了,跟妳一樣,我絕對不願意!」與此同時,徐奶奶拒絕根財的重利誘惑,堅持不參與他和朋友的生意,「我窮日子過慣了!吳大少爺,我還有事,你請吧!」說完就將根財趕到屋外。「哼!這小子,還想騙我的錢!」徐奶奶自床下取出細心收藏的棺材本,輕聲喃喃:「誰也別想動它腦筋!」
老陳外出做生意,小珠羨慕他能踩三輪車賺錢,若自己也有能力,就可以治好母親的病,老陳感動小珠孝心,掏出僅有現金資助阿嫂一家。小珠見母親病重,擔心她棄己而去,母女抱頭痛哭,三泰在門口低頭無語。雨夜,阿嫂叫喚女兒時暈倒,小珠的哭喊被呼嘯而過火車氣笛掩蓋。三泰、老陳聽到聲音冒雨前來,一切已經來不及,雜院內的鄰居齊聚阿嫂屋內,難過得掩面哭泣,只有根財趁機偷了雜貨店兩包煙。
阿嫂去世後,三泰負起養育小珠的責任,她開始跟著石伯伯到荒地撿拾報紙,賺取微薄的金錢。兩人同吃同睡、相互依靠,生活雖然清苦,卻也和樂融融。另一面,根財又想向麗麗拿錢,甚至開口要她「出去工作」,「好太太,我沒錢的時候,妳就是我的搖錢樹!」根財好聲好氣、死皮賴臉,麗麗嘴裡罵,實際還是梳妝打扮,認命當「搖錢樹」。
志明從報上得知,明天將有一批難民從香港乘船來台,徐奶奶有感而發:「希望裡面有你爸爸在,要不然遇到從家鄉逃來的老鄉親,也可以問問家裡的情形。……要是難胞裡面有你爸爸他們在,那該多好!我也高興得流淚。」三泰擦去眼淚:「對,我們都該高興!」「現在大陸上的老百姓,都被折磨得活不下去了!」志明聽了奶奶的話,接下去說:「他們一定會反抗!」鄰居欣慰道:「嗯,那個時候,我們大家都可以回家了!」
深夜,麗麗在返家途中被酒醉男子糾纏,被碰巧經過的老陳搭救,兩人心裡泛起波瀾。回到房裡,根財嫌錢「就這麼點」,麗麗不甘示弱:「就這麼多!」他趁對方不注意,把麗麗私藏的錢拿走,完全沒有一絲愧疚。根財的無情,全被老陳看在眼裡。
小珠的老師來到雜院,不解她為何許久未到學校,老陳解釋:「她媽媽剛死不久,現在是一個姓石的胖子在照顧她。」小珠自願輟學,一面是想幫石伯伯做事,另一面則是因為家境太窮,不想加重負擔。蔡老師指許多窮人都因為讀書而成為偉人,麗麗不以為然:「女孩子不一定要讀書,從小我養母就這麼跟我說。」蔡老師婉轉答:「所以我說,這都是錯誤的,朱小姐,現在的女人和男人一樣,都必須要讀書,因為讀了書才可以知道是非好壞。」老陳見小珠好學用功,允諾將此事轉告三泰。「我是忘了小珠要唸書的事,不過……」三泰面有難色,老陳急急道:「你忘了,我們今天落到這個地步,就是吃了沒有唸書的苦!不管我們再窮再苦,也要讓小孩去唸書。」三泰願意讓小珠回學校,他語重心長:「妳現在正是要唸書的時候,我答應過妳媽要好好照顧妳,(小珠:你已經對我很好了)我一定要讓妳去讀書,這樣才算對妳真好,才對得起妳媽。」
三泰時常送小珠到校,同學們譏諷她有個窮爸爸,小珠不願敬愛的石伯伯被侮辱,只能哭著逃離。三泰以為小珠被欺負,要到學校打抱不平,卻被她拉住:「石伯伯,請你再不要到我們學校去了!同學們都笑話我、看不起我,說你是個撿破爛的。」三泰含淚:「沒錯,很多人會笑話我,但我並不覺得自己可笑。我沒有本事,不偷不搶,憑自己的力氣吃飯,又有什麼不對?」此後,三泰總是默默跟著小珠上學,避免她再被取笑。
根財接下販毒生意,想以三千元高利誘惑三泰協助運送毒品,兩人對話被火車聲蓋過。「他叫你到垃圾堆撿個小紙包,就給這麼多錢,准沒好事兒!」徐奶奶一語道破,鄰居紛紛應聲同意,徐奶奶知道三泰動心,遂以道德勸說:「人窮沒有關係,小心貪便宜會貪出麻煩,人窮要窮得有骨氣,你記住我這句話。現在在台灣,大家都應該安分守己的做事情,我們才能夠回我們的家鄉呀!」三泰明白其中道理,拒絕根財之餘,也決定為小珠轉業。他本想向老陳學騎三輪,可惜身軀太胖,一不小心就摔下車。
三泰試過賣報紙、擦皮鞋、扮小丑、做搬運工,沒多久即積勞成疾病倒,小珠想賺錢養活石伯伯,懇求志明想辦法:「對了!妳可以到戲院賣瓜子、到路上賣獎券。」為了籌本錢,小珠忍痛把小狗賣掉,開始大街小巷叫賣。蔡老師不解小珠時常遲到早退、上課打瞌睡,將情形轉告三泰,不知原委的他又急又氣。小珠買了兩個蘋果,想孝敬石伯伯,沒想到卻被他痛罵是偷錢的壞孩子。志明向三泰說明始末,眾人感動小珠孝心、頻頻拭淚,兩人誤會冰釋、感情更深。這時,外出找小珠的老陳滿頭大汗回來,他笑言雖沒找到小珠,卻找到小狗,叮囑她再不可將好朋友賣掉。
老陳的一個朋友在徵煤礦臨時短工,待遇高,可是很吃力、很累人,「煤礦……只要錢多,累一點兒沒關係。」三泰到煤礦場上工,儘管煤車沈重,但想到小珠,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大雜院內,麗麗對老陳十分溫柔,自願幫他修補衣服,面對老陳困惑的眼神,麗麗嘆:「你不要這樣看我,我本來也是好人家的女兒,因為家裡窮……才被賣給人家做養女。剛滿十四歲,又被養母賣到酒家。我知道你們都看不起我,其實哪個人不想學好,做正當的事情,可是有時後……自從那天晚上你救了我……」老陳也很同情麗麗的遭遇,才談到一半,根財屌兒啷噹現身:「大白天的在這兒談上戀愛!妳怎麼胃口這麼好,連個臭拉三輪的也要!」語畢就是數個耳光,老陳氣不過,與他扭打成團,根財最後更摔進池塘裡。「麗麗,妳不要再三心二意!」根財決心自己去拿毒品,待事成之後,就要與女友遠走高飛,麗麗則是沈默以對。
三泰放假回家,小珠樂不可支,他稱煤車有三百斤、煤山又高,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小珠好奇:「石伯伯,那你怕不怕?」「怎麼不怕?可是我想起了妳,我的勁兒就來了,我要拼命的幹,賺了錢好給妳買新衣服。」三泰對小珠的疼愛溢於言表,隔日還與老陳帶她到兒童樂園等處遊玩,度過快樂一天。
回到大雜院,志明急忙拿出報紙,內文稱吳根財因在垃圾堆拾起一包毒品被捕,「原來他是走私販毒呀!」徐奶奶恍然大悟,三泰鬆口氣:「真是謝天謝地,幸虧我沒有去!」聽到麗麗屋裡傳出哭聲,大家催促老陳入內安慰。
三泰開工在即,出發前要小珠務必聽徐奶奶的話,小珠落下不忍分離的淚水。煤礦場安全防護欠佳,三泰一不小心,竟隨煤車翻落山下。他腿傷嚴重,需要大筆醫藥費,小珠哀求醫生(王孫):「求求你,救救我爸爸!」徐奶奶想了想、堅毅道:「老陳,帶我回去,我把我的棺材本拿來!」經過手術復健,三泰終於能憑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他蹣跚走到徐奶奶面前,誠心向她致謝。
一個平凡的早晨,志明在奶奶的催促下匆忙扒完早飯,騎腳踏車趕上學。麗麗洗盡鉛華蹲在水池旁洗衣,老陳騎三輪上工前向她道別。三泰牽著小珠上學,他不再想賺多錢,而是重拾舊業,珍惜父女相處時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您好
回覆刪除不好意思
我剛看
這ㄧ段
奶奶應該是崔小萍
常常念報上消息給奶奶(楊小萍)
回覆刪除應該是崔小萍
感謝,已修正!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