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07年3月17日 星期六

【廣播】最美麗的動物…張仲文


最美麗的動物…張仲文

電影事業蓬勃發展的五、六0年代,女明星是號召票房的重要指標,為此,電影公司莫不費盡心思,挖掘別具特色的新星。由於外在條件與整體感覺的不同,女星們會被塑造成不同的典型,例如:樂蒂的「古典美人」或葛蘭的「曼波女郎」、尤敏的「影壇玉女」,都是根據本身條件,搭配電影角色的成功組合。
然而,除了典雅端莊的「乖巧」角色,電影裡同樣需要冶艷勾魂的熱女郎。為了強化熱情如火的形象,她們往往飾演比較成熟且性感的角色,有時更會被冠上引人遐想的外號,其中,素有「最美麗的動物」之稱的張仲文便是箇中翹楚。半遮面的獨特髮型、豐滿身材、超緊身旗袍,她似乎如同自己主演的電影名稱般,是個令人〈想入非非〉(1959)的〈噴火女郎〉(1959)。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7年3月15播出〈回顧明星…張仲文〉專輯。本集將介紹五、六0年代風靡港台影壇、有「最美麗的動物」之稱的豔星張仲文,以及由她主演的兩部電影〈三姊妹〉、〈龍翔鳳舞〉。節目音檔將保留兩個月,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3/15
節目摘要:張仲文、電影〈三姊妹〉、〈龍翔鳳舞〉
播放歌曲:由張仲文演唱的電影〈三姊妹〉插曲「叉燒包」與「不倒歌」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該處有更多老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關於張仲文
1936年8月10日出生,河北人,英文名Diana。她的原生家庭是由軍人父親及繼母組成,抗戰時舉家遷往西安。15歲與任職空軍的第一任丈夫結婚,大陸動盪,她便隨夫逃難來台,帶著兩個孩子在此定居。1952年離婚,同年開始參與話劇演出。她首次躍上銀幕,是在促進族群和諧的電影〈永不分離〉(1952)中飾演女護士,此角色僅在廊上走過,並無對白。
1954年,進入「中影演員訓練班」,結業後簽約成為「中影」第一批基本演員,期間她曾與同為演員的黃宗迅有過短暫婚姻關係。張仲文在「中影」時嶄露頭角,主演〈梅岡春回〉(1954)〈歧路〉(1955)、〈碧海同舟〉(1956)、〈夜盡天明〉(1957)等,與穆虹同為「中影」的台柱明星。
不久,她受到香港「亞洲影業公司」青睞,赴港參與電影〈三姊妹〉(1957)演出。片中不僅充分表現她的性感形象,更演唱「叉燒包」、「我愛香港」等多首插曲,而她在電影裡熱辣辣的冶艷表現,更被媒體冠以「肉彈」的稱號。
隨著〈三姊妹〉的大受歡迎,當時兩大電影公司「電懋」、「邵氏」注意到這位來自台灣的女星,並且開始向她招手。其中,與李湄、陳厚合演的歌舞片〈龍翔鳳舞〉(1959╱電懋),更被視為該類型華語電影的原形與經典。除了性感的角色,張仲文也在〈曉風殘月〉(1959)、〈慾火焚身〉(1960)等作品中證明自己除了艷麗外,更是有深層演技的優秀演員。
1963年,正式加盟「邵氏」,專為該公司拍片。主演電影〈潘金蓮〉(1964)、〈一毛錢〉(1964)、〈西遊記〉(1966)及〈慾海情魔〉(1966)等。
1965年2月1日,她與德國(西德)青年商人塞法特結婚後逐步淡出影壇,總計共拍攝近40部電影。兩人育有一女,長居香港。


低調性感
張仲文發跡於台灣「中影」,初期作品不免沾染上反共復國、同舟共濟的宣傳意味。2005年,我透過台灣電影資料館舉辦「李影先生紀念展」的機會,欣賞到由張仲文和硬漢派小生唐菁、黃宗迅及黃曼主演的電影〈碧海同舟〉(1956╱中影)。
和張仲文赴港後徹底「豔麗化」的形象不同,〈碧〉片裡她飾演個性乖巧賢淑的漁村少女。為配合角色屬性,她的服裝總是從頭包到尾,淺色長袖、深色長裙,甚至連妝也只是清淡點綴。然而有趣的是,一派樸素裝扮中,不可思議的纖纖細腰與超乎想像的豐滿上圍形成強烈對比。層層包裹藏不住性感尤物的本質,也預告她在赴港發展後走冶艷路線的前奏。


半遮面風潮
除了曼妙身材,張仲文的髮型也是她的獨特招牌,許多電影雜誌都曾對她這遮住右半邊臉的「半遮面」興趣十足,其中更不乏杜撰想像的猜測。最多的說法,莫過於張的右臉或右耳有問題,為了遮醜才梳這樣的髮型;此外,亦有報導指出,她的左臉比較上鏡頭,因此索性把另一邊臉以頭髮蓋住。只不過,各種揣測都在張仲文於六0年代中期「換髮型」後煙消雲散!
《南國電影》曾刊出一篇張仲文「變髮」後的報導,剪成短髮的她兩側臉並沒什麼不同,想當然爾,右耳也是健康正常的。根據我的記憶,張仲文說原本會梳「半遮面」是因為「適合且漂亮」,還笑說自己「沒有癮疾」,至於現在為什麼會換髮型?她則稱年紀漸長,無論飾演的角色或真實生活,打扮上得有些改變。
「變髮」後的張仲文,已非「半遮面」的獨特魅態,而是類同於許多成熟女星的「蓬蓬頭」。少了話題十足的髮型,豔麗仍舊豔麗,但無形中卻削弱專屬張仲文的個人風格。


雲吞與叉燒包
提到張仲文,很自然就會想起李湄,她們不僅風格類似,還曾合演過膾炙人口的電影〈龍翔鳳舞〉(1959)。巧合的是,兩人都曾演唱以「食物」為主角的電影插曲,即李湄在〈桃李爭春〉(1962)的「賣雲吞」與張仲文在〈三姊妹〉(1957)的「叉燒包」。熱呼呼的中式餐點,不僅耳朵聽得流油,心也跟著暖和起來。
貪吃的我覺得她們兩位也像各自所演唱的歌曲,李湄才華洋溢,就像雲吞有多種不同的吃法,煮、炸、湯、乾,儘管口感口味不同,卻都令人流連難忘;而張仲文則像飽滿多料的叉燒包,白白嫩嫩燙呼呼,同樣的口味卻怎麼也不會膩,即使吃飽了腦袋卻還想再來一個!
粟子小百科:「叉燒包」的原身是西洋歌曲「Mambo Italiano」,同樣以此曲填中文詞的歌曲還有張露演唱的「異鄉猛步」及同為〈三姊妹〉插曲的「我愛香港」。八0年代,由於香港名歌星徐小鳳的推廣,更令「叉燒包」一曲廣為人知,數年前,伊能靜也翻唱過此歌。


中國的張仲文
張仲文於1964年赴美隨片登台表演時,曾對美籍記者稱她為「中國的瑪麗蓮夢露」不甚高興,她說:「我曾經看過夢露的片子,也很喜歡她。但是我並不模仿她,我只是我自己--中國的張仲文。」由此看來,張仲文不只是最美麗的動物也是很有自信與見解的聰明女人。

參考資料:
1.「台灣電影筆記…人物特寫╱演員╱張仲文
2.亞蘿,「曲詞同功
3.「被人比作夢露‧張仲文不高興」,1964年9月6日,聯合報,第八版。
4.杜雲之,《中國電影史》(第三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5(三版),頁18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