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
【廣播】野性十足的島嶼風情…〈蘭嶼之歌〉
野性十足的島嶼風情…〈蘭嶼之歌〉
青年時移居台灣的導演潘壘,自1963年加盟「邵氏」後,便開拍以北海岸漁村為主題的電影〈情人石〉(1964)。不同於多數在「邵氏影城」搭景的作品,潘壘實地到蘇澳、台南安平取景,動用大批臨時演員,營造寫實的電影風格。
繼〈情人石〉之後,潘壘再接再厲,把腦筋動到台灣東南海上的蘭嶼,拍攝兼具島嶼風情與三角戀愛的〈蘭嶼之歌〉(1965)。電影六分之五片量在蘭嶼拍攝,海岸線的景致及原住民雅美族(現稱達悟)迎賓、大船下海等祭儀,甚至是海底的珊瑚礁都盡入畫面。如此大製作的電影,遑論40年前,即便今日都是相當大的工程。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7年5月3播出〈回顧全程在台灣取景的「蘭嶼之歌」〉專輯。導演潘壘繼〈情人石〉後,再次將台灣寶島風光搬上螢幕。超乎想像的實景拍攝,不僅是電影,更是紀錄六0年代達悟族原住民的珍貴紀錄片。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5/3
節目摘要:電影〈蘭嶼之歌〉
播放歌曲:由顧媚演唱,電影〈阿里山風雲〉(1949)插曲「阿里山的姑娘」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該處有更多老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紀錄蘭嶼
題材新穎的〈蘭嶼之歌〉,在宣傳時無不強調它「實景拍攝」的特點。據「蘭嶼之歌 外景拍竣」報導,該片不僅將海底的熱帶海洋景色全部攝入鏡頭,沙灘上奇形怪狀的岩石也一覽無遺。此外,達悟族的原始生活更是第一次搬上劇情片銀幕,當時島上全部居民有1900人,除部分嬰孩,共計1300人參加〈蘭〉片演出。儘管電影主戲是在鄭佩佩、張沖等明星身上,但潘壘仍將祭典活動及部落生活安插其中,為達悟族保留珍貴記錄。可惜的是,〈蘭嶼之歌〉在數位重新修復出版時僅剩87分鐘,不僅部分劇情斷裂,許多畫面也無緣再見。
此外,「邵氏」為了噱頭考量,將影片剪成兩種版本,暴露女體的火辣版交給規範寬鬆的歐美等國放映,而穿著密實的保守版則適用於管制較嚴台灣、東南亞等地。未料,此舉引起協助拍攝的紀守常神父不滿,他認為與導演曾承諾不會濫用裸露畫面作為號召,如今則有毀約之嫌。雖然「邵氏」方面對此有所解釋,卻仍凸顯片商到原始民族取景時的商業考量。
真實與偏見
在〈蘭嶼之歌〉裡,「文明人」和「土人」互動所導致的趣事與衝突,是片中主要的部分。不過,這些對話卻隱含對原住民的貶抑態度,或許當時的導演、演員、甚至神父不以為意,但對現在的觀眾而言,不免覺得有些刺耳。譬如:紀神父對族人不接受天主教很難理解,並說此地沒有「文化」,相信疾病是由魔鬼引起的「迷信」等;船長暗示此地「土人」性觀念開放,曖昧地說:「有機會不要錯過!」臨行時,他對依依不捨的當地太太承諾:「下次給你帶『算盤珠子』來!」原本設計讓觀眾莞爾一笑的對白,現在聽來卻不甚對勁。
其實,導演並非拍攝人類學紀錄片,影片是否真實呈現原住民、態度是否盡可能保持客觀都非重點。不過,既然選擇到蘭嶼拍攝,最好還是減少主觀的論述,透過影片讓觀眾自己去解讀,避免塑造新的偏見。
粟子曰:我會有以上感想,是和自己大學時的民族學訓練有關。雖然知道真正的客觀並不存在,但仍不希望陷入民族中心主義的誤謬裡,特別是對初民部落抱持歧視的態度。
外景苦樂
歷時兩個月的〈蘭嶼之歌〉外景拍攝工作,使眾明星都吃了不少苦。飾演巫師巴達的黃宗迅、頭目的龔稼農及西呼達的王俠(歌手王傑之父),都穿上傳統的丁字褲,毫無遮蔽的「戲服」,使他們曬得異常黝黑;鄭佩佩、何莉莉的肌膚也從白晰變成巧克力色,對女明星來說,犧牲可謂不淺。
此趟外景的艱苦,曾到東南亞拍片的男主角張沖更別有一番體悟。行前,他就對潛水海底演戲的部分有些擔心,提出要向公司建議,替他們這些演員買人壽保險。結束外景後,他在接受訪問時說:「蘭嶼炙熱的烈日、尖銳的礁石和颱風警報的威脅,可比吸血的紅蟲更厲害!」
為了在颱風季節前完成拍攝,一行人曾有十天日以繼夜地不停工作。儘管身心疲憊,張沖仍說〈蘭嶼之歌〉是部導演認真、劇情新奇的好片,是一段值得紀念的拍片生活。言談間雖難避免「為戲宣傳」的客套,卻也有幾分真實。
神父粉墨登場
電影中收養鄭佩佩的神父一角,受到導演潘壘的請託,由在蘭嶼傳教10年的天主教瑞士籍神父紀守常(Giger Alfred,1919~1970)現身說法。據《南國電影》上一則「別開生面的『蘭嶼之歌』園遊會」報導:「『邵氏』為了拍這部影片,特地在蘭嶼島上建了一座規模不算小的教堂,戲拍完之後,教堂就捐給神父。」對此,紀神父感到很開心,他說:「雖然我參加這次演出是盡義務,不取片酬,但是,我比誰的酬勞都拿得多。」有趣的是,神父很有表演天分,和演員的互動十分自然,讓我誤以為是特別找來的外國演員呢!
根據「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網頁記載,紀守常神父於1954年7月14日搭船到蘭嶼,展開長達16年的傳教工作。遺憾的是,他在1970年在台南新營車禍過世,由於他是第一位到蘭嶼傳教的神父,因此被教徒尊稱為「蘭嶼之父」。
什麼是「鍋蓋」?
多篇關於〈蘭嶼之歌〉的報導,都提到「鍋蓋」一詞,電影中也聽見互道「鍋蓋」的對白,究竟什麼是「鍋蓋」呢?原來此為達悟族「早安」、「再見」、「好」等問候語的音譯,外地人引以為奇,從此片場「鍋蓋」聲四起。除了「鍋蓋」,片中也將族人「朋友磨背」、「情人磨鼻」的習俗放入電影,增添異族風味。
蘭嶼之歌
導演:潘壘
編劇:潘壘
演員:鄭佩佩、張沖、黃宗迅、何莉莉、王俠、龔稼農、田琛、紀守常神父
出品: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首映時間:1965年5月6日
獲獎:第十三屆(1965年)亞洲影展最佳彩色攝影(洪慶雲)
劇情簡介:
年輕醫師何維德博士(張沖)獲得微生物博士學位後,自美返台尋找在二次大戰時失蹤的父親何若虛。據醫學院院長提供的資料,維德的父親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申請到當時的紅頭嶼(即蘭嶼)從事紅蟲研究,後來因為交通斷絕,就此失去消息。
儘管事隔多年,維德仍不放棄尋找父親的志願,決定隻身前往蘭嶼。臨行前,已分手的富家小姐白丹娜(何莉莉)卻意外現身,她說自己的父親願意出錢為何開醫院,希望與他能夠結婚。深知兩人不合適的維德卻回答:「大概他要送給我痛苦一輩子的家庭生活吧!」丹娜對維德的態度很不以為然,並矢言報復。
維德乘船到蘭嶼島,結識個性爽朗的船長(田琛)、拍攝照片的脫線師徒及向當地人收購夜光螺的商人。船長在島上有一名臨時太太和許多小孩,他在抵達蘭嶼前,暗示維德「有機會不要錯過」!
島民聽到船鳴聲都非常興奮,紛紛到港灣迎接,男性穿著藤甲、藤帽、丁字褲,舉著大、小木船入海,女性則著職造禮衣,披散長髮、手舞足蹈,場面壯觀猶如舉行盛大祭典。
孤女雅蘭(鄭佩佩)從小為長居蘭嶼島三十年的紀守常神父(紀守常)收養,大頭目(龔稼農)之子西呼達(王俠)為討好她而穿上褲子,並且常常上教堂。神父對頭目不願更改信仰的事頗感無奈,雅蘭對西呼達也沒有好臉色,氣得他決定脫掉褲子、只穿傳統的丁字褲。
船長一到島上就循當地規矩,和太太磨鼻子示好,見到初來的維德,船長太太要他轉過身去,以相互磨背的方式表達歡迎之意。維德對此感到困窘,雅蘭卻開始對他產生好感。
紀神父向維德解釋島上情況,說此地不僅沒有旅館,更沒有文化,請維德要有心理準備。此外,除了適應問題,島上還受到紅蟲威脅,人若被咬會有生命危險。不過,當地人只相信傳統醫療,認為大頭目及巫醫巴達(黃宗迅)才能驅走阿尼頭(魔鬼)為人治病。深夜,雅蘭向維德示好,維德以為兩人才剛見面,沒有進一步的舉動,引起雅蘭的短暫誤會。
次日,族人在大頭目的帶領下到教堂望彌撒,但大頭目自己卻不願進去。不久,巫師巴達從小紅頭回到島上,眾人對他非常歡迎,原來大頭目說只要去過小紅頭的人都會被阿尼頭害死,如今巴達能活著回來,就表示他擁有對抗阿尼頭的能力。其實,巴達意欲牟取「大頭目」的位置,他勾結同黨執行驅阿尼頭的儀式,儘管維德斥為無知,卻無法戳破對方詭計。此後,巴達得到許多族人支持,並未他蓋更大的神廟。
為了對抗巴達,維德想出「以己之道還己之身」的計策,他穿上自製的族人服裝,以靶為阿尼頭,只要刺中靶心就是驅魔成功。維德施以巧計,以細線連接刺槍與靶心,因此得以在所有人面前連續三次刺中,巴達氣憤不已。從此,族人開始信任維德醫術,大排長龍請他醫治,維德的背都快被磨破了!
同日,天空突然出現小飛機,原來是白丹娜到蘭嶼度假露營,不顧穿著入時的友人抱怨,丹娜一心向不願和她復和的維德報復。
島上舉行大船下海慶典,雅蘭穿上傳統服飾參加舞蹈,結束時要向喜愛的人戴上花環。巴達和西呼達都喜歡雅蘭,未料,她卻把花環給了維德。
雅蘭拉著維德到無人礁石洞,按照族裡慣例,兩人經過此儀式後就可洞房。維德卻表示雖然愛上雅蘭,但不願輕率發生關係,雅蘭不解維德說法、傷心離去。
隔日,維德、雅蘭一起去潛水,丹娜一行也在鄰近遊玩。巴達卻因手下撿不到夜光螺、無法蓋神廟而氣憤,甚至遷怒到維德身上。
維德從族人身上看到父親的物品,決心到紅蟲最多的紅頭峰尋找。雅蘭充當嚮導,巴達與西呼達也尾隨而來,伺機傷害維德。當維德找到父親遺體時,卻被躲藏在門後的巴達攻擊,兩人幾經打鬥,巴達被自己的刀刺死,而西呼達則被紅蟲咬到昏倒。經過一夜搶救,西呼達終於退燒醒來,維德也找到治療紅蟲的辦法。最後,大頭目及族人相信維德的醫術,維德也決定留下來,和雅蘭一起常居蘭嶼為人治病。
參考資料:
1.吳昊主編,《文藝‧歌舞‧輕喜劇》,香港:三聯書店(香港),2005,頁72~73。
2.「別開生面的『蘭嶼之歌』園遊會」,《南國電影》第七十七期,1964年7月,頁26~27。
3.「鄭佩佩和張沖 來拍蘭嶼之歌」,聯合報,1964年5月30日,第七版。
4.「蘭嶼之歌 外景拍竣」,聯合報,1964年7月24日,第八版。
5.「何俐俐成了『鍋蓋』」,聯合報,1964年7月25日,第七版。
6.「張沖夜夜夢蘭嶼」,聯合報,1964年7月28日,第八版。
7.「台東縣蘭嶼天主教文化研究發展協會—天主教會」
圖片摘自:〈蘭嶼之歌〉DVD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粟子先生/小姐
回覆刪除我可以引用你這些頁面上這些電影劇照圖片嗎?
我想報導的是紀神父的故事,這部電影算是紀神父的一個重要的影像記錄
你好:
回覆刪除這些照片是摘自〈蘭嶼之歌〉DVD,權利屬邵氏及天映公司,若非商業用途,應可轉載使用。
粟子先生/小姐
回覆刪除我又來了!
請問你知道台灣哪裡可以買到這部DVD嗎?
THANKS!
你好:
回覆刪除先說一下,是粟子「小姐」。我是透過YesAsia.com網站訂購「蘭嶼之歌」,該片已由「天映」重新發行。
該公司網站首頁網址:http://global.yesasia.com/b5/Index.aspx
進入後在「搜尋」處輸入「蘭嶼之歌」即可找到。
此片风景优美,值得欣赏
回覆刪除我觉得郑佩佩在片中那健康肤色更显得她甜甜的美丽,因为她的开朗,笑起来超漂亮,与另一种惊艳是不同美丽。
何莉莉没有长开呐
你的资料很齐全哦,把碰鼻擦背的一些风俗细节都记录,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