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會遺忘的激情…〈千言萬語〉
粟子
近年常聞好萊塢鬧題材荒,屹立數十年的大公司為保營收,不時向亞洲取經,將港日韓的賣座電影修修改改,再添上具全球票房魅力的大明星,成就一部十有八九保證不賠錢的作品。資本雄厚者尚且如此,集資非常困難的獨立製片,是不是應該更「在商言商」?香港新浪潮中堅分子的許鞍華,因某次社運人士在街頭被人活活打死的新聞觸發靈感,決心以社會關懷的角度,拍出十年來的變化。她為此幾乎砸下全部的財產,再透過好友幫忙集資,湊出七百萬港幣,以三十個工作天拍畢一百場戲,完成一部題材敏感、絕對寫實的〈千言萬語〉(1999)。
乍看〈千言萬語〉,自然聯想到同樣以鄧麗君歌曲為片名〈甜蜜蜜〉,雖然兩部電影氣氛截然不同,但都選上影響力遍及華人圈的小鄧。更有甚者,〈千〉講述的是八0年代港人的集體記憶,而包裹這段「不會忘記」的竟也是非母語的「千言萬語」,足見鄧麗君的影響力。時常想,一首歌不過五分鐘,但對自己別具意義的那首,總能掀起難以計量的複雜感觸,可能是童年時光、初戀青澀、理想激昂、悲傷落寞……一如片中失憶的蘇鳳娣(李麗珍飾),看似怎麼也喚不回的過去,卻在「千言萬語」的口琴旋律中剎然甦醒。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4月22日播出〈電影筆記:回顧第36屆金馬獎及最佳影片「千言萬語」〉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4/22
節目摘要:第36屆金馬獎、電影〈千言萬語〉
播放歌曲:獲該屆最佳電影歌曲的〈天馬茶房〉主題曲「幸福進行曲」(林強演唱,詞曲:陳明章、葉金勝、曾郁雯)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不會遺忘的激情…〈千言萬語〉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概念落實
〈千言萬語〉入圍柏林影展競賽項目,使這部以香港八至九0年代社會變遷為背景的劇情片,受到港台兩地媒體注意。相較於純商業或政治正確的作品,〈千言萬語〉顯得獨特,特別是在香港甫回歸中國,不少人自動噤聲的時刻,將動輒遊行示威反政府的社會運動搬上大銀幕,確實需要相當的堅持與勇氣。導演許鞍華受訪時表示,「九七」以後文藝界開始回顧百年歷史,探討究竟什麼影響了香港?她謙言拍此片沒有偉大的理念,僅是從社會關懷的角度出發,刻畫香港曾有一些人,為了抗議社會不公平的事,曾經付出的努力。
〈千言萬語〉以自少女時期即投身社運的義工為主線,藉由她的經歷,回溯十餘年間香港左翼社團的足跡,包括:爭取艇戶上岸、水上新娘、無証媽媽、要求釋放民運人士、六四遊行等尖銳的社會問題。劇中所提多為真人真事,例如:甘仔(黃秋生飾)是以義大利籍的甘浩望神父為藍本,為水上居民等弱勢社群爭取權益;邱明寬(謝君豪飾)青年時為社運中堅,後成為香港區議員,而以「戲中戲」方式穿插其中的街頭劇,則是香港左派政治運動者吳仲賢的生平寫照。
坦白說,〈千言萬語〉是部屬於香港的電影,人物和事件都曾經是新聞報導的對象,不需細細堆砌前因後果,港人一看就能明瞭,畢竟大家都曾走過那個時代。特別像黃秋生詮釋的甘仔,幾乎是甘浩望翻版,這位接受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仰慕文化大革命而一心前往中國的義大利籍神父,不僅義務擔任影片顧問,還到拍片現場教黃秋生彈吉他、唱義大利歌。意料之外的是,儘管電影無論內外都和香港密切聯繫,但在港放映時,獲得的迴響並不如預期,使用「現實和舞台劇交錯」的表現方式也備受爭議。所幸許鞍華並不氣餒,而是認真檢討拍片手法、劇情題材是否和觀眾有距離,作為下次拍片的依據。

物色演員
〈千言萬語〉的演員均是導演心目中的一時之選,許鞍華曾在一次受訪時簡要分析:劇中有理想抱負卻與現實抵觸的青年,必須「看起來不像現在香港人的人」,所以挑中「有內容的憂鬱」的台灣演員李康生;義大利籍神父一角則找黃秋生飾演,主要是他像外國人的外表和演技。片中三位男主角,曾分別在香港電影金像獎(黃秋生)、台灣金馬獎(謝君豪)、法國南特影展(李康生)獲得影帝榮銜,確是難得的一流陣容。
女主角方面,許鞍華看中婚後暫別影壇兩年,一度以大膽裸露形創造高票房的李麗珍。其實,早在十年前看過她主演的〈最後勝利〉(1987),許鞍華就有和李麗珍合作的念頭,因此當寫〈千言萬語〉劇本時,就是按她的氣質量身打造。許鞍華認為,雖然這個角色並不好演,但若能掌握到心路歷程的精髓,李麗珍就能夠成功轉型。
拍攝時,李康生應導演指示努力練習吉他、口琴,也為方便和其他人對戲而苦練廣東話(惜上映時因不夠流利而改用配音)。「香港導演拍戲好有效率,不向台灣導演一再磨技術、演技,一開始覺得壓力好大!」李康生在此之前僅和蔡明亮、林正盛合作,〈千言萬語〉對他是個全新體驗。公認很會演戲的黃秋生,揣摩外國腔之餘,還開玩笑問:「要不要墊高鼻子、染黃頭髮?」至於李麗珍,除了內心戲受考驗,更得學會划艇,加上得翻山越嶺、暴雨淋頭,甚至蹲在有成千上萬蚊子的水渠內,辛苦不難想像。

入圍肯定
許鞍華為〈千言萬語〉投入私人資金、欠下朋友人情,只是題材另類邊緣,她明白必須國際獎項製造話題,才有機會靠版權費用回收成本。數年前,同樣由她執導的〈女人四十〉(1995),蕭芳芳憑此榮登柏林影后,就是很好的例證。或許是不自覺的緊張使然,人在柏林的許鞍華強作鎮定,卻還是臉色紅潤、脈搏不穩,結果揭曉,〈千言萬語〉正如她先前預言:「每位演員戲份平均,想要特別突出稱帝封后的機會恐怕不容易!」個人獎全數落空,而開獎前頗具信心的「整體風格」,也沒能獨占鼇頭,未重演〈女人四十〉的風光。不過,〈千〉片雖在年初的柏林影展鎩羽,卻在年尾的第三十六屆金馬獎大放異彩,以入圍十項高居榜首(其次依序為:〈紫雨風暴〉九項、〈目露凶光〉六項、〈黑暗之光〉六項、〈心動〉五項、〈天馬茶房〉五項)。
此屆共有42部影片報名,評審團不諱言,多數港片已近入高水準的電影科技運動、進步很多;相形之下,國片不僅數量少(10部),取材也有既非娛樂亦非文化的問題。雖說每次難免有遺珠之憾,但評審認為此次評選標準完全是「就片論片」,顧及娛樂和文化的平衡,此點從最佳影片項目就能窺知一二,即寫實原創、科幻動作、文藝愛情、社會關懷……各類皆有。
得知心血結晶受到肯定,許鞍華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對賣海外版權絕對有幫助!」、「可以多賣點錢了!」果真名單發表不久,就接到台灣發行商的邀約。將版權念茲在茲,主要是「不想朋友虧錢」,她半開玩笑:「這些朋友不是我的影迷,他支持我拍片,是基於人道主義。」由於他們從不提還款,這些無形的人情債,反倒使許鞍華的心理壓力更沈重。儘管為了這部電影變賣家產、「幾乎到了一無所有的地步」,但回顧拍片種種,她還是一再不提失去、強調收穫:「這年頭,能做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容易!」許鞍華深覺〈千言萬語〉能付諸實現就已經很棒,而拍出來的效果正是自己要的,更是讓人開心的事!

大獎入袋
名單揭曉,〈千言萬語〉拿下五個獎,包括最受矚目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女主角。前兩項主要是與以盲人為主題的國片〈黑暗之光〉競爭,評審認為〈黑暗之光〉凝鍊精緻,導演張作驥使非職業演員發揮出色;〈千言萬語〉則被認為是誠懇深刻描述時代、社會、人性變遷,全片充滿人文關懷。許鞍華的導演功力圓融,場面調度、氣氛掌握、人物感情的累積都非常突出。經過討論,〈千言萬語〉的影片和導演第一輪就得到過半數(共11位評審、即超過5票)支持,無異議抱走大獎。
聽到自己是最佳女主角得主,先前被導演許鞍華打太多「絕不會是妳」預防針的李麗珍,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她事後回憶當時根本沒想過要說什麼,在台上脫口而出「這是從影十幾年來最開心的一天」,確是貨真價實的心情。雖經過兩輪投票,但李麗珍始終是最高票者,她以「深度」取勝,得獎亦屬實至名歸。

冷門爭議
不知是不是每年金馬獎都會有個爆點,前屆(第三十五屆)發生最佳動畫片從缺的風波,此屆則是在最佳男主角令人跌破眼鏡!本以為是黃秋生〈千言萬語〉、劉青雲〈目露凶光〉兩雄將爭,沒想到半途殺出「曹操」,由老牌影星柯俊雄以〈一代梟雄——曹操〉攔胡,他意氣風發對安慰台下三位:「小老弟,對不起,明年再來!」柯俊雄早年憑〈寂寞的十七歲〉(1967)、〈英烈千秋〉(1974)連奪亞洲影展影帝及演技獎,也以自導自演的〈我的爺爺〉(1982)獲巴拿馬影展最佳男主角,演技無庸質疑,但他在第三十六屆金馬獎以「大冷門」之姿稱帝,卻引來不少爭議。
時間回到審查當日,所有討論焦點都集中在黃秋生、劉青雲,前者演出自然,為外籍神父角色下很多功夫;後者則深刻演繹角色的情緒轉折,由疑似被鬼附身到恢復正常,演技層次分明。奇特的是,所有的討論竟然完全沒影響(效果),柯俊雄第一輪就得到壓倒性的六票。出乎意料的程度,連在隔壁房間透過閉錄電視觀看的各媒體都「情不自禁驚聲尖叫」,但木已成舟,獎項在錯愕聲中確立。其實,回顧整個評選過程,某些評審始終對古裝片的〈一代梟雄——曹操〉有所偏愛,導致〈一〉片幾乎在每個入圍獎項都能得到幾票支持,譬如:最佳造型設計一項,該位評審就以「曹操一路當上宰相的過程裡換了很多衣服」為由,繼續支持這部電影。
最佳女主角產生後,被記者戲稱為「烈士」的評審曾壯祥曾嘗試為男主角翻案,認為投票結果與討論過程不符:「是不是大家投票太匆促?沒經過充分溝通?」提案一度引起氣氛緊張,主席決定先對此投票,若有超過所有人數三分之二(七人)附議,再進行下一步。唯附議者只有六人,不足人數,所以維持原決議。長期關注金馬獎的影評聞天祥,坦言此屆雖想以「全新評審團」,提出一份令人足以信服的名單,但最終仍舊是「舊戲重演」,進而露出分裂、妥協的怪異結論。他以演技獎為例,最佳女主角頒給「平實不著痕跡」的李麗珍,男主角卻是「表演痕跡誇張明顯」的柯俊雄,如此差距,的確不像同一批人的看法。

就我的感覺,〈女人四十〉要比〈千言萬語〉好懂太多,因為老人問題家家都遇得到,自己也有老的一天;而社會運動卻有著深厚複雜的時代背景,八0年代、左派、香港、社會運動……〈千言萬語〉一定能感動許多經歷那段年代的熱血人士,就像蘇鳳娣忘不了那段時光一樣。可惜這些「感動」對我而言,好似都有一層厚重的透明隔膜,明明知道裡面藏著「千言萬語」,卻只能透過「維基百科」,緩緩讀出「隻字片語」。最末,我的觀後感是,〈千言萬語〉是對圈內人講給圈內人的動人故事。
參考資料:
1.葉蕙蘭,「李康生 黃秋生加上謝君豪 許鞍華千言萬語 三影帝飆戲」,《民生報》第十一版,1998年5月26日。
2.唐在揚,「李麗珍復出戲路轉彎」,《聯合晚報》第九版,1998年6月24日。
3.林幼琦,「許鞍華千言萬語闡述香港民運」,《聯合報》第二十六版,1998年7月1日。
4.林幼琦,「李麗珍復出 洗盡鉛華」,《聯合報》第二十六版,1998年7月20日。
5.王雅蘭,「許鞍華的『千言萬語』道盡九七前後香港小人物心情」,《民生報》第五版,1998年7月31日。
6.葛大維,「許鞍華背負歷史十字架」,《聯合報》第二十五版,1999年1月15日。
7.王雅蘭,「陶周配 搭檔主持金馬獎」,《民生報》第一版,1999年11月23日。
8.王雅蘭,「千言萬語 經過 千挑萬選」,《民生報》第十三版,1999年11月23日。
9.葛大維等,「『金榜』提名 入圍者話說興奮情」,《聯合報》第二十六版,1999年11月23日。
10.陳家倩,「許鞍華賣家產重執教鞭 只為戲」,《民生報》第十一版,1999年11月30日。
11.葛大維,「和學生暢談電影 許鞍華對第八藝術前景懷抱樂觀」,《聯合報》第二十六版,1999年11月30日。
12.唐在揚,「金馬奔騰 爭帝后新人比一比」,《聯合晚報》第十版,1999年12月12日。
13.本報訊,「金馬獎柯俊雄 李麗珍」,《民生報》第一版,1999年12月13日。
14.本報訊,「錯愕 噓聲 也翻不了案」,《民生報》第十四版,1999年12月13日。
15.祁玲,「金馬揭曉 千言萬語 喜悅說不盡」,《聯合報》第五版,1999年12月13日。
16.本報訊,「柯俊雄最大驚嘆號 翻案胎死腹中」,《聯合報》第二十六版,1999年12月13日。
17.聞天祥,「節目佳得獎名單怪 評審觀點分裂」,《聯合報》第二十六版,1999年12月13日。
18.梁岱琦,「部分老評審 錯把老馬當新馬」,《聯合晚報》第十版,1999年12月13日。
19.維基百科…千言萬語、甘浩望

千言萬語(Ordinary Heroes)
導演:許鞍華
編劇:陳健忠
演員:李麗珍、黃秋生、謝君豪、李康生、鮑起靜
首映:1999年4月5日(香港)
片長:128分鐘
出品:卡士有限公司(香港)
獲獎:第三十六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許鞍華)、最佳女主角(李麗珍)、最佳美術設計(潘燚森);第十五屆人道關懷優良華語影片金炬獎;第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許鞍華)、最佳女主角(李麗珍);第五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男主角(黃秋生)、最佳女主角(李麗珍);2007年香港特區十週年電影選舉最佳男主角(黃秋生)
附註:電影內容主要描述八0年代香港的社會運動,劇中許多情節和大部分人物都以真實歷史事件及人物為依據,穿插片中的街頭劇,是政治運動家吳仲賢的生平寫照。
劇情介紹:
【忘記】
艇戶區長大的蘇鳳娣(李麗珍)失去大部分的記憶,她悠悠唸著腦海理模糊的印象。小時住在漁船上,每天幫忙媽媽折塑膠花,累了就趴在桌上睡,醒來時臉上都是花印子。「妳還記得什麼?」一直愛慕蘇鳳的朋友李紹東(李康生)緩緩問,她沒回答,只是接著說:「我的家人呢?」「死光了!」她翻開筆記簿,在上頭寫「家人死了」。阿東回憶,以前蘇鳳的身邊總有許多人圍繞,「現在她已經全都忘了,那些人也一樣,逐漸地把她給忘了。」阿東平日在育幼院照顧弱智孩童,是個老實壓抑的善良年輕人。
義大利籍神父甘仔(黃秋生)長期關注弱勢群體,一位老人在貧民區過世,住在附近的人漠然拿走他的物品,甘仔語氣懇求:「你們別拿他的東西吧,還給他。」阿東來找甘仔,兩人談到蘇鳳的近況,阿東認為她的精神穩定不少,但以前的事還是大都不記得。蘇鳳暫住阿東在坪洲的親戚家,那兒環境單純,比較適合養病。

蘇鳳離家未歸,阿東冒雨滿山遍野尋找,好不容易找到人,她卻頭也不回地跑開。直到認清眼前是熟悉的阿東,才撲倒在他身上,害怕得不停顫抖。原來之前來了一位穿西裝的男人,蘇鳳見了他就拼命追去,阿東好奇身份,阿姨稱名片就放在桌上,名片寫著議員邱明寬(謝君豪)。晚上,蘇鳳依舊感到恐懼,嘴裡喃喃:「所有東西都打爛了……」
隔日,阿東帶著蘇鳳給母親(鮑起靜)上墳,他吹了兩下口琴停住:「心情不好。」蘇鳳爽朗答:「不開心的事忘記就好!」「妳真幸福!」「我現在才知道!」阿東吹著「千言萬語」的旋律,蘇鳳看著遠方若有所思。

蘇鳳找到便利店的工作,見阿東想搬到附近照顧,興起不如住在一起的念頭,房租一人一半,如此阿東就不用為了見她跑來跑去。「還記不記得我們念得是哪所中學?」兩人邊吃飯邊談,儘管蘇鳳一直說什麼也記不起來,卻在無意間透露:「還記得那間服裝店嗎?店員還是同一個人!」說完即低頭不語,阿東認真問:「妳什麼時候記起的?」「你吹口琴的時候。」阿東小聲道歉:「對不起,我騙妳說我們是中學同學。我真傻,既想妳恢復記憶,又想妳不要想起我來。」蘇鳳坦言怕失憶好了,阿東就不會再來,「你還會喜歡我嗎?」不抽煙的阿東聞言,將身上時時為蘇鳳準備的香菸遞給她後離去。

【十年革命】
吳仲賢和一般有無政府主義傾向的朋友,辦了一份《七十年代》雙週刊,他們不但出版刊物,還有很重的行動傾向,搞示威遊行、社會運動,和經常和警察搞對抗。吳仲賢又到了巴黎,追求愛情與理想,與第四國際有了接觸。回到香港,這群人又繼續辦《七十年代》,當時紅旗、黑旗並列,革命馬克斯、托洛斯基主義和無政府主義並存。
阿東回憶,第一次見到蘇鳳是在1979年夏天。那時放學也不願回家,流連電動玩具店,蘇鳳趁機偷了他的錢包。阿東一路追,最後蘇鳳竟撐船逃跑,他不服氣,先是在岸邊等到晚上,過幾天又出海去找。不久,避風塘發生大火,連在一起的小艇就像火燒連環船一樣,好幾戶家破人亡。記者前來採訪,艇戶在社會運動者的帶領下向政府提出請求,希望別再漠視他們。阿東走進簡易靈堂,赫見蘇鳳一家的照片,僅有她的人頭沒被劃上紅圈,阿東將僅有的零錢丟進捐獻箱,披麻帶孝的蘇鳳見了,只是默默低下頭。另一面,艇戶唸著邱明寬擬好的聲名,爭取艇戶上岸、要求水陸平等,甘仔也彈著吉他乘小船過來聲援。
甘仔將阿東的錢包交還,並代蘇鳳向他致歉:「你會原諒她嗎?」阿東不明就裡,但見他是個老外,就想請甘仔教自己英文。「好吧!你今天晚上七點到我的船來。」阿東想問發音,結果甘仔還得查字典,他坦然答:「我是義大利人嘛!」

邱明寬、甘仔帶領艇戶們去總督府遊行,過海底隧道時被警方攔下,由於未經申請許可,頓時氣氛僵持。最後七十多人被以違反遊行規定遭到居留,後一個人繳交兩百元擔保外出。此時,警局外早已有不少高舉「反對強權、請願合理」布條的異議人士聲援。官方透過媒體發聲,稱艇戶不會優先獲得住宅分配,因為現行的制度已十分完善,若艇戶獲得優先分配公屋,將對其他人造成不公平。
這群社會運動者開始進行一連串行動,扯下港英政府旗幟、發傳單,甘仔則改編歌曲,聲言要奴隸們起來,為真理而鬥爭。邱明寬分析,經過一段時間,不只組織內有了消極的情緒,廣大市民也逐漸減少對此事的支持,但他認為此次運動還是有成功的地方,即讓市民看清殖民地政府的偽善面孔,大大提高民眾對政府的抗爭意識。

阿東向甘仔學彈吉他,酗酒的母親在門外罵兒子不好好唸書,整日弄些沒用的東西。他靜靜走出房間,把廚房菜刀收好,再大喊:「不要吵了!殺人兇手!」
邱明寬給艇戶送來捐款,蘇鳳不解他為何想做義工,他答:「我從小好打抱不平,看不過眼就出聲。我問妳,為什麼半山有錢人的廁所都比妳家漂亮?為什麼明明妳們是最早期居民,申請安置還要被說插隊?」「為什麼你知道這麼多事?」蘇鳳對他很佩服,「因為無知是有罪的,知道了又不出聲,就是罪加一等!」邱明寬幫蘇鳳修好電風扇,還邀請她有空來當義工。

1984年,阿東輟讀中學,有空就和朋友到廟街玩音樂,他偶爾會幫甘仔「水上新娘」的運動,但只是敷衍,也沒有見到蘇鳳;至於蘇鳳,她已成為邱明寬的助手,時常參與社會運動。「水上新娘」是指香港漁民娶了大陸籍的妻子,卻被政府規定不能上岸,只能住在艇裡,邱明寬與甘仔等人竭力想幫助她們。
喜嫂就是一位「水上新娘」,她感嘆自己不能上岸,孩子六點就得由丈夫送去學校,放學也不能去接。孩子天真指著遠處的麥當勞,蘇鳳不忍,決定帶喜嫂母子去那兒用餐。「等會兒看到警察就像沒事一樣!」蘇鳳叮嚀,但她見了還是想跑,所幸沒被發覺。
阿東已一週沒回家,母親無可奈何,只好找甘仔商量。甘仔認為阿東心地善良,不會學會,但李母還是希望他能多教教兒子,把他導向正途。兩人談著談著,李母說起先前曾做過墮胎生意,這也是兒子說她是「殺人兇手」的原因。甘仔拿出一本書,要她有空時看看,一番開卻是《毛語錄》,李母苦笑:「我是偷渡來的,神父。」
颱風天,所有艇戶都到岸上避難,阿東見蘇鳳與年輕男義工玩樂,心裡很不是滋味。蘇鳳想去買煙,但一間舖子都沒開,阿東順手給了她一包,兩人再度有了交集。沒多久,「水上新娘」遭港府遣返中國,邱明寬、蘇鳳和阿東都參與了抗議活動,甘仔更以絕食表達理念。此後,邱明寬深覺人微言輕,決定參加區議員選舉,也想與女友阿歡結婚,令愛慕他的蘇鳳不知如何回話。

1987年,「無証媽媽」問題浮現,香港政府以「特赦小人蛇」為由,使非法入境的妻子為孩子申請出生證明時遭到扣留,這些丈夫請求香港政府盡快釋放她們,回家照顧小孩。甘仔又自願幫忙,邱明寬也為此召開記者會,蘇鳳、阿東則忙著寫「政府沒良心、快還我媽媽」的布條。
擔任區議員助理的日子忙碌非常,阿東好奇蘇鳳是否喜歡這樣的生活,她不假思索:「或許吧,這裡的人各個都很奇怪,很適合我。」阿東以口琴吹出「千言萬語」,蘇鳳因此憶起邱明寬說出要結婚的之後,她開門跳車,邱明寬趕緊下車,兩人緊緊抱在一起的往事。
召開記者會當天,一位激動的丈夫竟將手指刺破,以寫血書的方式表達訴求,行動引起邱明寬、甘仔等人錯愕。會議結束,大家意見開始分裂,有些人覺得應該接受安排遣返,也有人不以為然。甘仔想著絕食,邱明寬卻覺得現在態勢不好,如此擺高姿態,更是火上加油。甘仔獨自到政府門口,過了三天,報紙上出現不要再報導絕食者的投書,除非他能像甘地一樣為人民絕食至死,甘仔無奈:「主呀!為什麼我們不能堅持到底。」阿東來看甘仔,哭得不能自己:「我媽自殺死了!」
經過一番運動,「無証媽媽」最後還是被遣返,阿東覺得甘仔老是在幫助別人,實際卻連自己都顧不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好人難做!」蘇鳳懷了邱明寬的孩子,要阿東陪他北上墮胎,等待的時候,阿東又吹起「千言萬語」。手術後,蘇鳳虛弱非常,她問阿東:「你是不是喜歡我?」阿東沒有回答,只是相約三個月後廟街見。邱明寬的兒子逸初誕生,蘇鳳不願繼續關係,他只應了一聲「好」。

吳仲賢因回國救助民運人士親屬被捕,他為了回香港,不僅寫下悔過書,更答應為內線。返港後,所屬的托派組織認為他是出賣者,將他逐出……隔年,劉山青以身犯險回廣州救助民運人士王希哲妻子蘇江等人,被公安拘捕,控以「反革命罪」,判有期徒刑十年。
甘仔為營救民運人士劉山青絕食,至第168個小時,虛弱的他只能依靠聖經之稱。記者詢問甘仔動機,他回答:「劉山青是一個務實的人,他不是政治家、理論家,入不了政治主流,所以被判十年也無人同情。」另一面,阿東獨自到青藏高原旅行,希望能在路能盡頭見到蘇鳳。
香港社群發起追究八九民運鎮壓責任、釋放所有民運人士的大規模遊行,甘仔、邱明寬等都在其中。深夜,邱明寬獨自回到服務處,來拿私人物品的蘇鳳本要離去,但見他胡亂砸東西洩憤,又忍不住現身關心,分手又成空話。
其實,這天正是阿東與蘇鳳相約見面的三個月期限,阿東在廟街遍尋不著,蘇鳳卻在不遠處出了車禍,頭破倒地,不久沒了意識。

【不會忘記】
甘仔在禮拜時為蘇鳳祈禱,稱她雖然失去記憶,但身體恢復健康,一切都感謝上主的安排。之後,甘仔到中國台山、江門教學,行前許多受他幫助的人都來送行。阿東感嘆,甘仔原本僅是想取道香港到中國,沒想到在此一待二十年。
六四燭光晚會,會場播放「血染的風采」,阿東也到場參與。香港社會運動持續,有人因幻滅失落或種種原因而離開,卻也不斷有新血加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