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四月影圖專欄】健康寫實先河…〈蚵女〉


【四月影圖專欄】健康寫實先河…〈蚵女〉
粟子

五0年代,台灣電影只能望著港、日背影徐徐前行,雖出席亞洲影展,卻常以童星、女配角這類非主要獎項收尾。期間,甚至發生代表我國參展的電影〈養女湖〉(1956),因導演處理不當與主管單位未盡把關職責,遭亞展評審譏為「最佳勇氣獎」的憾事。一路落後的苦境,直到以「健康寫實」為創作主軸的〈蚵女〉(1964)獲得第十一屆亞展最佳劇情片,才總算揚眉吐氣。

1963年接下「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職務的龔弘,訂下「健康是教化、寫實是鄉村」的製片方針,認為寫實電影不一定是呈現出社會的黑暗面,也可以是蘊含濃厚人道關懷的正面意義。
實際上,由李嘉、李行聯合執導的〈蚵女〉,不僅是落實健康寫實主義的首作,也是第一部國人自力拍攝的彩色闊銀幕電影。故事以台灣西部沿海養殖牡蠣的漁村為背景,講述養蚵少女與年輕漁夫的純樸愛情,並將政府對養殖業的政策包裝在內。擔綱女主角的王莫愁,因與日本影星石原裕次郎合作〈金門灣風雲〉(1963)知名度陡升。〈蚵女〉充分發揮她靦腆羞澀的氣質與健美修長的身材,配合夕陽西下漁舟點點的清麗景致,展現台灣影業在演員和技術方面的進步。


〈蚵女〉上映時,將「國人首部自力完成的彩色片」作為廣告重點,觀眾不只期待更有懷疑,因為即使是香港「邵氏」,最倚重的彩色攝影師仍是日本籍的賀蘭山(本名西本正)。
據〈蚵女〉攝影師華慧英回憶,當初龔弘也希望他能接受一位外籍攝影指導,避免任何失誤的可能,但他基於曾與義大利合拍彩色片〈馬可波羅〉(1962)的經驗向龔弘解釋:「拍攝黑白影片,攝影師若用到一百八十度功力,拍攝彩色影片只需四十五度功力,足以勝任。」華慧英擔下重任時還有一項但書,即兼任影片的「彩色設計」。他認為顏色對觀眾的情緒有很大的影響,其中又以服裝色調最為明顯,無論中、近景都占滿大部分的畫面,足以左右劇情氣氛。他特地到布莊挑選布料,依循劇情設計演員服裝,並將布料貼在劇本上,譬如一場歐威與高幸枝吵架的戲,他安排女方穿上紅色碎花的衣服,加強煩躁不安的視覺感官,充分展現彩色片的優勢。

為使實景盡善盡美,劇組踏遍西南沿海,由彰化縣鹿港、嘉義縣東石、台南縣關廟鄉布袋村到高雄縣茄萣。蚵農迎著夕陽豐收而歸的重頭戲,更分成三組拍攝,由攝影師華慧英登上直昇機,高空收錄蚵車旌旗飛揚的壯觀場面;導演李嘉搭乘竹筏拍攝近景;另一位導演李行則率隊沙洲,獵取平面鏡頭。不僅不能NG,還得把握上午八點至下午兩點的退潮時間趕拍,艱辛可見一斑。


亞展揭曉前,外界認為日片〈乱れる〉(成瀨巳喜男導演)、〈五番町夕霧楼〉(田坂具隆導演)是最佳劇情片大熱門,但結果卻頒給聲勢不若前者的〈蚵女〉。分析原因,除部分日籍評審在「促進中日兩國電影界友誼」的概念下大力推薦〈蚵女〉,也由於中華民國是該屆影展東道主,天時地利人和,便造成這皆大歡喜的意外結局。儘管有幾分幸運,但〈蚵女〉的獲獎確實對影界產生激勵,也提升觀眾對自製影片的信心,進而開啟戰後台灣電影的第一波榮景。


參考資料:
1.《聯合報》1963年9月1日~1964年6月20日,相關報導共十七則。
2.華慧英,《捕捉影像的人:華慧英攝影步途五十年》,台北:遠流,2000。
3.焦雄屏、歐桂芝主編,《李行一甲子的輝煌》,台北:躍升文化,民97。

本文同時刊登於:
1.高雄電影圖書館【台灣戲夢】健康寫實先河…〈蚵女〉」、「四月份月訊」紙本
2.電影瘋‧瘋電影【台灣戲夢】健康寫實先河…〈蚵女〉
3.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四月影圖專欄】健康寫實先河…〈蚵女〉

2 則留言:

  1. 厉害的资料,此片看过,健康写实,似乎没有太多感想

    回覆刪除
  2. shesely:
    這部電影劇情沒什麼,但拍攝技術與投資人力物力在當時都屬難得,是台灣電影成長的見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