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廣播】再世黃飛鴻…關德興、李連杰


再世黃飛鴻…關德興、李連杰
粟子

硬橋硬馬的打鬥、拳拳到肉的搏擊、奸佞賣國的嘴臉、江湖兒女的俠義,眾多元素交織成最受歡迎的動作經典…黃飛鴻系列。自徐克執導的〈黃飛鴻〉(1991)掀起賣座浪潮,李連杰(1963~)接連在〈黃飛鴻之二:男兒當自強〉(1992)、〈黃飛鴻之三:獅王爭霸〉(1993)、〈黃飛鴻之鐵雞鬥蜈蚣〉(1993)、〈黃飛鴻之西域雄獅〉(1997)五度飾演黃飛鴻,這位清末民初的嶺南武學宗師與名醫幾乎與他劃上等號……不過,如此傲人資歷,在港人尊稱「再世黃飛鴻」的關德興(1905~1996)前竟也顯得渺小。自〈黃飛鴻〉(上下集,1949)起,武術家兼影星的關德興,共主演七十七部黃飛鴻題材的粵語電影,片中他均是懲惡揚善、懸壺濟世的黃師父,穩居五、六0年代正義勇者的化身。
「黃飛鴻」廣受喜愛,除上述兩位耳熟能詳的代表人物,粵劇名伶白玉堂(影星尤敏之父)、擅打的成龍、劉家良、元彪、趙文卓、甄子丹等都曾在大銀幕擔綱。除此之外,還有譚詠麟、張衛健滑稽搞笑演出,以及台灣知名小生張晨光的電視劇版本……一演再演又演,足見故事魅力。至今,黃飛鴻為主軸的影視作品超過百部,不僅觀眾對他的認識都來自這些戲劇,更創下以同一人物為主角拍攝最多電影的世界記錄。


作為最受影壇青睞的人物,黃飛鴻(1847~1924)一生也充滿戲劇性。他出生廣東南海縣佛山鎮,六歲向名列「廣東十虎」的父親黃麒英習武,盡得家傳功夫。少年時,隨父至廣州街頭賣武,另拜師學得鐵線拳、無影腳,武藝迅速精進。十七歲起,為三欄行(果欄、菜欄、魚欄)工人武術教練,同時鑽研跌打醫術,未幾攜徒弟在佛山、廣州一帶場館任現場保鏢。1886年,黃飛鴻在廣州開設「寶芝林」醫館。傳曾受黑旗軍首領劉永福賞識,在部隊任醫官及軍中技擊教練,並隨其赴台抵抗日軍,唯行動失利,離台返粵即宣告「僅行醫不受武」。1924年8月,廣州商團趁孫中山北伐時發動暴亂,「寶芝林」隨大火付之一炬,損失慘重的黃飛鴻大受打擊、鬱鬱寡歡,同年底過世。
黃飛鴻的武功絕技無數,如:雙飛鉈、子母雙刀、五郎八卦棍、羅漢袍、單雙虎爪、工字伏虎拳、虎鶴雙形拳等,他也是舞獅高手,故有「廣州獅王」稱號,這也是電影裡總安排舞獅橋段的原因。黃飛鴻桃李天下、功夫傳授萬餘人,兒女中以次子黃漢森最得真傳,唯其才華外露遭妒,二十出頭即被暗算慘死;而成就最大的嫡傳弟子,則為電影裡暱稱「豬肉榮」(曾在屠宰場工作而得此名)的林世榮(1861~1943)。他不只傳承師父武藝,亦首開先河將拳譜、武術套路撰寫成冊。林世榮的不少徒子徒孫進入電影圈(武術指導劉家良的父親劉湛就是他的弟子),或許也因為這層關係,使影劇圈人士對黃飛鴻事蹟格外熟悉,興起將其搬上電影的念頭,進一步開啟這股綿延半世紀、欲罷不能的黃飛鴻熱潮。


有「愛國藝人」、「再世黃飛鴻」之稱的關德興,幼時家貧,十二歲由廣東前往新加坡謀生,一面在餐廳做侍者,一面開始接觸粵劇,後向小武靚就學戲,後取藝名「新靚就」,十六歲加入戲班前往廣州下鄉。1932年正式從影,主演首作為在美國舊金山拍攝的〈歌侶情潮〉(1932)。中日戰爭爆發,關德興積極參與抗日救國運動,自組劇團四處募捐和勞軍,因此得到「愛國」美名。1949年,演出個人第一部以黃飛鴻為主角的粵語武打片〈黃飛鴻〉(上、下集)從此展開超過二十年的黃師父歷程。
五至七0年代,關德興的黃飛鴻系列顛峰時一年(1956)超過三十部,電影無可避免發展出固定公式,即黃飛鴻遭惡人陷害,迫使他必須出手對抗,引出連場精彩搏鬥。儘管劇情大同小異,但觀眾總是樂此不疲,造就上映即賣座的長壽傳奇。有趣的是,由於絕大多數的奸角都為石堅(1913~2009)擔任,受銀幕形像影響,港人於是以「奸過石堅」形容大奸大惡。關德興在銀幕上扮演黃師父之餘,現實生活中同樣醉心武術,自創無極剛柔拳;年歲漸長,他也以跌打行醫為主業(電影為副業),並於香港設立「寶芝林」藥局,台上台下都與黃飛鴻異曲同工,無怪被譽為「再世黃飛鴻」。


出生北京的李連杰,八歲開始習武,十二歲成為武術運動員。1974至1979年間,曾多次獲得中國全國武術大會冠軍,拳術、刀術、槍術、對練、長拳等皆擅長。十九歲時,主演首部電影〈少林寺〉(1982),在亞洲掀起武術風潮。1988年轉入香港影圈,以融合中國傳統武術的俐落拳腳為特色,憑〈黃飛鴻〉成為自成龍之後最受矚目的華人功夫巨星。1998年,李連杰前往好萊塢發展,先於〈致命武器4〉(Lethal Weapon 4,1998)以反派角色打開知名度,後陸續主演〈致命羅蜜歐〉(Romeo Must Die,2000)、〈龍吻〉(Kiss of the Dragon,2001)、〈救世主〉(The One,2001)等,順利躍升國際影壇。
拍罷〈霍元甲〉(2006),李連杰表示因多年拍攝武打戲導致內傷,這將是最後一部「武術」作品。2008年,以〈投名狀〉(故事概念源自張徹執導的〈刺馬〉(1975),2007)奪下第二十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展現功夫以外的內斂演技。


除了黃飛鴻,粵劇出身的關德興擅演關雲長,開面工夫細緻(即臉譜繪製精細)、拉弓姿態蒼勁有力、武功根底深厚;至於李連杰,近年作品多以時裝為主,和黃飛鴻幾乎扯不上邊……雖然黃師父只是兩人演藝生涯曾詮釋的一個角色,卻因為表現太成功,反使角色如影隨形。對觀眾而言,黃飛鴻就是關德興、李連杰的化身,而關德興、李連杰也始終與黃飛鴻的名字相連……相形之下,其他嘔心瀝血的作品,就難免被忽視的命運。

參考資料:
1.余慕雲,《昨夜星光(1940’s~1960’s》,香港:三聯書店,1997(第二刷),頁52~53。
2.百度百科…黃飛鴻
3.維基百科…黃飛鴻、關德興、李連杰、投名狀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6月全面改版,每集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兩代明星比一比」(不同時代明星竟有奇蹟般的相似經歷)、「經典電影回顧」(精華回顧中港台的光影回憶)及「華人影展面面觀」(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亞太)影展緣起與花絮),同集內容則分三篇文章刊出。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15
節目摘要:
2010年7月15日首播,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朋友們有空不妨點閱收聽,非常感謝!
1.兩代明星比一比:關德興VS李連杰(再世黃飛鴻)
2.經典電影回顧:瓊瑤與李行首度合作、創下超高票房的文藝愛情片〈彩雲飛〉
3.華人影展面面觀:讓「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的第五屆亞洲影展
播放歌曲:
1.男兒當自強:林子祥演唱、李連杰版本〈黃飛鴻〉主題曲
2.彩雲飛:鄧麗君演唱、〈彩雲飛〉主題曲
3.劍舞:林翠演唱、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四千金〉插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
1.再世黃飛鴻…關德興、李連杰
2.泡沫與珍珠…〈彩雲飛〉
3.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第五屆亞洲影展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繼續閱讀...)

【廣播】泡沫與珍珠…〈彩雲飛〉


泡沫與珍珠…〈彩雲飛〉
粟子

「若你手中的泡沫碎了,可以去找第二個,說不定第二個才是真正的珍珠。」瓊瑤原著的〈彩雲飛〉(1973)是貨真價實的愛情童話,看得人入心入肺。女主角從小罹患心臟病,在父母妥善保護下,日日過著無樂無愛無苦的單純(乏味)生活,好不容易遇上多情癡情專情的男主角,卻得時時提醒對方自己只是「泡沫」的事實……沒想到一語成讖,她的離世,意外成就未曾謀面的雙胞妹妹,因為她才是真正的「珍珠」。
七0年代,瓊瑤作品已成票房保證,以「健康寫實主義」崛起的導演李行也有意順應潮流,無奈看中的《窗外》被其他公司搶先,一度投入籌備的〈女學生〉又半途夭折。事不過三,瓊瑤建議李行以四萬台幣換購《彩雲飛》(1968)與《海鷗飛處》(1973)小說版權。最初各有所顧忌的嘗試,卻激起超乎想像的火花,聯手開啟台灣影壇最瑰麗癡狂的言情時代。


踏出《彩雲飛》影像化的第一步,李行將改編劇本的重任交給老搭檔張永祥。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手」坦言,小說的浪漫語句讓他面臨入行以來數一數二的挑戰,尤其對處理「好美好美的風啊!好美好美的沙呀!」一類句子毫無頭緒……如果修改,會使電影失去瓊瑤感;若保持原狀,則劇組都將面臨如何詮釋的障礙。編劇將憂慮轉告導演,李行當機立斷:「這就是『瓊瑤』,要改編她的作品就要保持她的原味,要不就不做!」於是張永祥將小說裡的句子直接「剪下」,再原封不動「貼上」稿紙,作法由〈彩雲飛〉一路沿用至〈心有千千結〉(1973)、〈海鷗飛處〉(1974)、〈碧雲天〉(1976)等系列李行執導的瓊瑤電影。
撰寫劇本同時,李行開始構思主角人選,最初屬意柯俊雄、蕭芳芳,唯前者檔期緊湊無法配合、後者學業尚未完成,只好作罷。經過一番周折,甫主演〈白屋之戀〉(1973)的甄珍、鄧光榮再度湊對,如夢似幻的愛情故事,使兩人成為「二秦二林」崛起前最無可挑剔的銀幕情侶。


〈彩雲飛〉裡,甄珍飾演一對容貌相同、性格相異的雙胞胎涵妮和小眉。她倆在嬰兒時分開,直到涵妮過世,小眉才透過男主角的「錯認」,與逝去的姐姐重逢。資深影評黃仁分析,李行格外強調成長環境對性情的影響,即使是生理條件完全相同的姊妹,也會有南轅北轍的結果,形成鮮明對比:「一個柔順,對任何事都沒有意見;一個剛強,一開口就很有見地。前者像個影子,後者才是實實在在的人。」
一人分飾二角對入行六年且憑〈緹縈〉(1971)榮登亞洲影后的甄珍而言,仍感忐忑不安。實際上,甄珍開朗活潑的銀幕形像深植觀眾,孱弱溫婉的涵妮確非擅長的戲路。不只「演起來吃力」,如日中天的她更因為通告太密集累壞病倒,唯美畫面的背後,是一點都不浪漫的點滴和成藥。儘管忙得昏天暗地,求好心切的甄珍還是撥空參與〈彩雲飛〉的後製工作,並破例親自為所飾演的角色配音。
透過服裝、化妝、髮型、語氣、神態等設計,擁有相同容貌的涵妮、小眉竟呈現截然不同的氣質。甄珍由此證明自己不僅可以活潑俏皮,也能氣若游絲、惹人憐惜,是集萬千寵愛的明星,也是演什麼像什麼的演員。


男主角的部分,電影最早鎖定李行前期偏愛的柯俊雄(後期偏好秦漢),可惜他正炙手可熱,空檔一點擠不出,只得轉而邀請以〈白屋之戀〉在國語市場打開知名的鄧光榮。有趣的是,初次合作的兩人,未見面前就因流傳影圈的「耳聞」而相互「恐懼」!李行有意借重鄧光榮清新帥氣的「學生王子」魅力,卻擔憂他「傳聞中血氣方剛的浪子個性」,甚至因此耽誤拍攝工作;巧的是,鄧光榮也聽到「李行拍戲時嚴厲如暴君」的流言,第一天到片場,他笑言自己被嚇得「心裡怦怦跳」,深恐會被修理。不過,隨著時間過去,雙方都認為事實沒有想像得糟,除了趕戲忙碌,其餘心情愉快、一切順遂。
揮別〈白屋之戀〉的刻意耍帥,鄧光榮在〈彩雲飛〉顯得溫文踏實。當然他仍有屬於年輕人的暴躁與衝動,但在李行注重倫理的鏡頭下,也融入幾分痛恨卻又無法違抗父命的孝心。片中,鄧光榮將對兩姊妹的先後「一見鍾情」表現得頗具層次:涵妮的由憐生愛、小眉的因瞭解而付出真情……在不破壞文藝片「專情」的本質下,將男主角由泡沫而珍珠的「移情別戀」合理化。不可否認,鄧光榮純真無邪的娃娃臉,確是說服觀眾的最佳利器。


為了搶在農曆黃金檔期上映,秋季開拍的〈彩雲飛〉一直採取「急行軍」的攝製進度。越接近預定殺青的日子,幕前幕後更顯緊張忙碌,陷入史無前例的瘋狂趕戲,報導活靈活現描述:「他們就像一群即將抵達終點的運動員一樣:—雖然已經累得筋疲力竭,但仍咬緊牙關全力朝前衝刺。」通告由早接晚、晚再接早,身為「總管」的導演更是疲憊,數餘折騰,連體重都下降不少。
一直好奇如此匹配的甄珍、鄧光榮為什麼沒能假戲真作,〈彩雲飛〉「全力衝刺」的幕後花絮或許能解釋影迷的困惑。試想演出恩愛畫面的男女,鏡外站了一票黑眼圈的工作人員,還被分秒必爭的「檔期」紅線壓迫,專注工作都來不及,哪有心思培養真感情?!

參考資料:
1.《聯合報》1972年8月9日~1972年12月19日,相關報導共三則。
2.黃仁編,《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台北:時報文化,1999,頁176~177。
3.黃仁編,《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亞太圖書,2001。


彩雲飛(The Young Ones)
導演:李行
原著:瓊瑤
編劇:張永祥
演員:甄珍、鄧光榮、紫蘭、曹健、葛香亭、傅碧輝、黃曼、韓甦
出品:香港興發
片長:95分鐘
首映時間:1973年
獲獎:第十一屆金馬獎最佳彩色影片美術設計(鄒志良)
附註:1973年台灣賣座第六名(308萬元)僅次於〈猛龍過江〉(897萬元)、〈唐山大兄〉(485萬元)、〈心有千千結〉(395萬元)、〈刺馬〉(320萬元)、〈四騎士〉(320萬元)。
劇情簡介:
香港青年孟雲樓(鄧光榮)赴台入讀大學美術系,借住父親(葛香亭)摯友楊子明(曹健)家中,楊母(傅碧輝)十分熱情,唯不見其獨生女涵妮(甄珍)。晚間,雲樓為琴聲吸引,彈琴者正是白天不見蹤影的涵妮,兩人一見鍾情,相約隔日深夜再見。楊母得知雲樓和女兒產生感情,擔心愛情會造成她情緒波動、誘使心臟病發,只得忍痛向雲樓說明真相,希望他遠離涵妮。數日過去,涵妮在門口等候晚歸的雲樓,他不忍欺騙愛侶,索性大膽示愛,涵妮聽到告白,竟因過渡興奮而暈倒。事後,雲樓表示願意終身照顧涵妮,深情感動楊家父母,涵妮也在雲樓的愛護下恢復健康氣息。
孟父知悉兒子與身體欠佳的涵妮交往,不顧友誼來函痛斥楊家,他又謊稱妻子重病,將雲樓騙回香港,阻止他回台灣。期間,雲樓幾乎失去理智,甚至出言頂撞父親,孟母不忍兒子痛苦,遂交還護照證件。第一時間趕回楊家,迎接雲樓的卻是涵妮已在他離開當日過世的噩耗。
一年過去,雲樓早已搬離楊家自立,內心依舊深深懷念涵妮。某日,他在超級市場見到與女友完全相同的女孩,經過一番試探詢問,才知道她是在夜總會駐唱的歌手唐小眉(甄珍)。從此,雲樓一有空就去聽歌,引起小眉的好奇與好感,逐漸發展成情愫。雲樓帶小眉到楊家,所有人都對她們的相似感到不可思議,問清小眉身世,楊母決定說出真相……她流產後失去生育能力,碰巧得知隔壁一位生下雙胞胎的母親難產過世,就請先生向嬰兒的父親(韓甦)提出願意收養身體較弱的孩子,而她就是涵妮。
雲樓與小眉感情日增,但孟父反對兒子與歌女戀愛。他為此專程來台,先責罵楊家未盡長輩的職責、放任雲樓墮落,又試圖以金錢逼退唐家父女。小眉對他的攻擊絲毫不為所動,堅持維護與雲樓的感情,孟父見她非愛慕虛榮的女孩,且兒子誓言非小眉不娶,終於點頭同意。姐姐的無緣戀愛,在妹妹身上有了圓滿結局。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6月全面改版,每集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兩代明星比一比」(不同時代明星竟有奇蹟般的相似經歷)、「經典電影回顧」(精華回顧中港台的光影回憶)及「華人影展面面觀」(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亞太)影展緣起與花絮),同集內容則分三篇文章刊出。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15
節目摘要:
2010年7月15日首播,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朋友們有空不妨點閱收聽,非常感謝!
1.兩代明星比一比:關德興VS李連杰(再世黃飛鴻)
2.經典電影回顧:瓊瑤與李行首度合作、創下超高票房的文藝愛情片〈彩雲飛〉
3.華人影展面面觀:讓「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的第五屆亞洲影展
播放歌曲:
1.男兒當自強:林子祥演唱、李連杰版本〈黃飛鴻〉主題曲
2.彩雲飛:鄧麗君演唱、〈彩雲飛〉主題曲
3.劍舞:林翠演唱、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四千金〉插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
1.再世黃飛鴻…關德興、李連杰
2.泡沫與珍珠…〈彩雲飛〉
3.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第五屆亞洲影展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繼續閱讀...)

【廣播】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第五屆亞洲影展


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第五屆亞洲影展
粟子

「在失去榮譽的地方去爭回榮譽,這次參加影展是洗刷恥辱的唯一機會。」收到第五屆亞洲影展主辦單位邀請函,瞬間喚醒一年前「最佳勇氣獎」(各國評審揶揄台灣敢派〈養女湖〉參展,真是勇氣十足)的不堪往事,也激發國人期盼「一鳴驚人」的正面報復心態。針對此事,關心台灣影業的有志之士紛紛進言,有的希望謹記教訓,精挑細選參賽影片;有的認為若真拿不出比較有把握的作品,倒不如放棄沒把握的競爭,因為「知恥近乎勇」……一向支持亞展不遺餘力的中華民國政府,決定一本初衷、派團出席。不過在此之前,相關單位真正花費心力挑選參展影片,不似過去只是蓋橡皮圖章、敷衍了事。
對於「必須爭回面子」的五屆亞展,筆觸尖銳的報章評論坦言:「我們的勇氣去年已經受到鼓勵;今年不僅勇氣十足,而且勇氣百倍,推出〈歸來〉(註:黑白倫理片,張小燕、穆虹主演)一片……將來能否『載譽歸來』,目下固難預卜。」各界對「中影」出品的〈歸來〉普遍褒多於貶,整體表現優於〈養女湖〉,唯其有無好到足與日本、香港匹敵甚或奪下大獎,經歷「最佳勇氣」獎歷練的台灣同胞,著實沒有夜郎自大的本錢。


1958年4月中,亞展代表團浩蕩出發,前往主辦國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團員包括:製片人龍芳、影展評審魏景蒙、邢光祖及知名演員張仲文、穆虹、唐菁、黃曼,集結台灣最頂級的影星陣容,足見對亞展的重視。
抵達當地,原本應是主角的電影乏人問津,取而代之的是女星們剪裁合身、充分顯露三圍的冶艷旗袍裝!一如前屆在東京掀起的「中國女明星」浪潮,「高叉的貼肉緊身旗袍」再度擄獲全場目光,眼見焦點模糊,陪同記者忍不住感慨:「啊啊!又是旗袍,還是旗袍,如有『最佳服裝獎』,必能當選無疑。中國旗袍雖美,卻未必能替中國的第八藝術遮醜。」女星爭奇鬥豔本屬「職業道德」,精心打扮也為賞心悅目,只是西方人露胸、東方人露腿……影展成了服裝表演舞台,確非各國創辦亞展初衷。

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影展,參加地區計有自由中國(中華民國)、香港、韓國(大韓民國)、日本、馬來亞、新加坡及東道主菲律賓,評審團由參展國各推舉兩位在文化輿論界的權威人士擔任,共十二位(新加坡當時尚未脫離馬來亞,故被視為一國)。評審將於十天內看完五十部長短影片,滿分為十點,分數加總最高者就為首獎得主。
獎盃方面,亞展第一屆是金禾獎、第二屆金虎獎、第三屆金龍獎、第四屆金瓶獎,第五屆則為金牛獎。外型由菲律賓藝術家設計,以三頭牛角為經、兩束稻草為緯,組成一個瓶形,上面刻有「金色豐收獎」的英文字樣,象徵菲國民族意識。


不同於日本在前幾屆的一枝獨秀,此次以香港為首的國語影圈大放異彩,囊括十三項獎中的六項,且不少是貨真價實的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四千金〉、最佳導演李翰祥、最佳女主角林黛、最佳編劇高立等。至於誓言擺脫「最佳勇氣」惡名的中華民國代表團,雖不似港人穿金戴銀,但也終於不必空手而回,由〈歸來〉的張小燕贏得最佳女童星特別獎。審查時,各國影評對張小燕都很有好感,稱讚她不只舞蹈好、演技更佳,一致同意給予獎項肯定。之後,張小燕又以〈苦女尋親記〉(1959)、〈天倫淚〉(1960)連續三年獲獎,套句熱門用語,她可是第一位在國際影展連莊的「台灣之光」!
同文同種的台灣傳媒很自然將香港影壇的成就引以為傲,用有點模稜兩可又稍微佔便宜的標題「光榮歸於中國影人」。其實早些年,香港也曾得過一些聊勝於無的特別獎,像是第一屆頒給李麗華的歌唱特獎、第二屆給尤敏的最美麗特獎……好似除了唱歌美貌,其餘都上不了檯面。直到第三屆,才以倫理片〈長巷〉(1956)拿下最佳編劇,逐漸有了起色;第四屆更進一步,聲勢如日中天的林黛,憑〈金蓮花〉(1957)首次登上亞洲影后;第五屆徹底發光發熱,使亞洲各國見識港產片的蛻變與成就。由「志在參加」到「志在得獎」的轉變,香港影人證明努力確能帶來收穫,儘管台灣尚處在香港數年前「得特別獎」的地位,但總算能真正凱旋歸來。


影展順利落幕,代表出席的影星紛紛返台。一向風韻誘人的「中影」女星穆虹,下機依舊做足功課,從旗袍、皮包到高跟鞋一路火紅到底,相較奪目打扮,眾人更關心外傳的「打錯分」事件……據傳有位亞展評判員把分數打錯,以致穆虹「可能」痛失亞洲影后!個性直爽的穆虹不願直接表示意見,只是意有所指:「如果屬實,我應該得八十六分,比現在的亞洲影后還要多四分半。」被問及有無為此「大哭一場」,她正色答:「絕對沒有這件事!」


第五屆亞展主要獎項
獎項╲獲獎者╲國籍╲作品
最佳影片╲四千金╲香港
最佳導演╲李翰祥╲香港╲貂蟬
最佳編劇╲高立╲香港╲貂蟬
最佳男主角╲羅米奧瓦斯克茲╲菲律賓
最佳女主角╲林黛╲香港╲貂蟬
最佳男配角╲中村貿津雄╲日本╲愛的焦心
最佳女配角╲麗比卡黛利奧╲菲律賓
最佳彩色攝影╲(待查)╲日本╲東京假期
最佳黑白攝影╲(待查)╲馬來西亞╲油人的路徑
最佳佈景╲陳其銳╲香港╲貂蟬
最佳音樂╲王純╲香港╲貂蟬
最佳錄音╲(待查)╲日本╲東京假期
最佳藝術指導╲(待查)╲日本╲東京假期
最佳男童星特別獎╲波愛派拉那╲菲律賓╲二十一歲的爸爸
最佳女童星特別獎╲張小燕╲中華民國╲歸來

參考資料:
1.郭雄,「為參加亞洲影展進一言」,《聯合報》第六版,1958年3月4日。
2.香港航訊,「香港影圈」,《聯合報》第六版,1958年4月11日。
3.本報訊,「我參加影展 代表團組成」,《聯合報》第三版,1958年4月12日。
4.本報訊,「《黑白集》還是旗袍」,《聯合報》第三版,1958年4月25日。
5.合眾社馬尼拉二十六日電,「亞洲影展揭曉」,《聯合報》第三版,1958年4月27日。
6.本報記者,「光榮歸於中國影人」,《聯合報》第三版,1958年4月27日。
7.余心善,「藝文天地 迎亞洲影展代表團榮歸」,《聯合報》第六版,1958年4月29日。
8.本報訊,「最佳女童星 小燕今歸來」,《聯合報》第三版,1958年4月29日。
9.本報訊,「穆虹昨歸來」,《聯合報》第三版,1958年5月13日。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6月全面改版,每集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兩代明星比一比」(不同時代明星竟有奇蹟般的相似經歷)、「經典電影回顧」(精華回顧中港台的光影回憶)及「華人影展面面觀」(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亞太)影展緣起與花絮),同集內容則分三篇文章刊出。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15
節目摘要:
2010年7月15日首播,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朋友們有空不妨點閱收聽,非常感謝!
1.兩代明星比一比:關德興VS李連杰(再世黃飛鴻) 2.經典電影回顧:瓊瑤與李行首度合作、創下超高票房的文藝愛情片〈彩雲飛〉 3.華人影展面面觀:讓「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的第五屆亞洲影展
播放歌曲:
1.男兒當自強:林子祥演唱、李連杰版本〈黃飛鴻〉主題曲
2.彩雲飛:鄧麗君演唱、〈彩雲飛〉主題曲
3.劍舞:林翠演唱、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四千金〉插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
1.再世黃飛鴻…關德興、李連杰
2.泡沫與珍珠…〈彩雲飛〉
3.台灣一掃陰霾、香港大放異彩…第五屆亞洲影展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繼續閱讀...)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廣播】香港發跡、台灣發光…潘迎紫、劉雪華


香港發跡、台灣發光…潘迎紫、劉雪華
粟子

明星是典型「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冒險行業,外型靚、演技佳純屬基本,真正重要的是觀眾緣和運氣好。年華正茂的女孩,最期待「一炮而紅」,可惜天上餡餅有限,一炮不紅、二炮不紅、三炮不紅……比比皆是,能撐到如願以償的卻少之又少。半紅不黑的明星,矛盾處境不難想像,退出、不甘心;繼續、沒信心,於是熬過一年又一年,坐實歲月不饒人。
既然原地發展有限,有人選擇鼓起勇氣飄洋過海,到異地重新出發,地方由港變台、銀幕由大轉小、語言由粵換國。曾經不那麼受落的外貌才華,在愛恨情仇的電視劇裡產生驚為天人的化學效應,收視率動輒四五十甚至六十,守得雲開見月明。說到這,「一代系列」的潘迎紫(1946~)與瓊瑤御用主角劉雪華(1959~)絕是箇中佼佼者。


回顧潘迎紫進入影劇圈的原點,可追溯至六0年代「邵氏」組辦的演員訓練班「南國實驗劇團」,當時不到二十的她幸運成為第二期團員,同期同學有李菁、鄭佩佩、江青、方盈等。未幾,上述幾位陸續站穩一線,潘迎紫卻老是獲派無關緊要的角色,〈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坐在樂蒂斜後方的學生布景、〈七仙女〉(1964)僅一句唱詞的四姐、〈魚美人〉(1964)燈會時跳地方戲的俏牛郎、〈大醉俠〉(1966)被砍一刀的金燕子女僕……以及數個一晃而過的大堆頭古裝或時裝歌舞場面。
熬到1966年,潘迎紫終於名列「邵氏十二金釵」,邁入「即將受捧」階段,「邵氏」的宣傳雜誌《南國電影》在名為「銀壇十二新面孔」的報導中,稱讚她受訓期間「成績異常優異」,更獲邀在泰王御前表演的舞蹈長才。附帶一提,其餘十一位影星為:何莉莉、胡燕妮、金霏、林嘉、林玉、趙心妍、祝菁、沈依、朱芳、丁茜及吳景麗。春花秋月,三年又過,十二位少女僅有何莉莉、胡燕妮躍升頂級,有的繼續力爭上游、有的已經看開解約,潘迎紫則是記者同情的「星運欠佳」代表。其實,她並非毫無露臉機會,只是老得到不討好的戲份,〈雲泥〉(1968)男友被搶的妙齡富家女、〈獨臂刀〉(1967)砍下男主角臂膀的刁蠻小師妹……盡是沒鋒頭的配角。
1971年,和同樣出身「南國實驗劇團」的第三期學弟陳鴻烈(1943~2010)締結連理,期間偶爾演出電影,星運依舊平平。婚姻維持八年,於1979年宣告離異,恢復單身的潘迎紫全心投入電影,主演時裝喜片〈小姐當差〉(1983)、〈兩隻老虎〉(1983,童星小彬彬亦參與演出),轉眼已是浮沈影圈多年的前輩,但還是沒有真正紅起來。
轉折發生在1984年,曾與她合作〈新火燒紅蓮寺〉(1984)的孟飛(1951~)應製作人周遊邀請,拍攝電視劇「神鵰俠侶」(1984)。萬事具備,唯獨最重要的小龍女懸而未決,孟飛於是推薦潘迎紫前來試戲。周遊本嫌三十好幾的她「過熟」,演不了十幾二十的「姑姑」,但當著裝完畢、正式起飛,誰都同意這空靈飄逸的少女角色非「娃娃」潘迎紫莫屬。收視率一飛沖天,在從沒想過的小銀幕、不怎麼熟悉的寶島,潘迎紫終於徹底紅了!此後「一代女皇」(1985)、「一代公主」(1986)、「家和萬事興」(1986)、「一代歌后」(1987)、「靈山神劍」(1987)、「媽媽吉利小叮噹」(1988)、「貂蟬」(1988)、「浴火鳳凰」(1990)、「婆媳過招七十回」(1991)、「一代皇后大玉兒」(1992)……只要經歷這段時光,十有八九不陌生,無疑是台灣電視史最經典的第一女主角。
潘迎紫悲喜皆擅的寬廣戲路、翩然起舞的美妙身段、吊鋼絲時的自然幽雅,總為觀眾津津樂道,這些「過人一等」的技能,想必與年輕時的紮實訓練關係密切。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棚腳站久的人的……「仙女」不僅是一段每逢晚間八點就乖乖到電視機前集合的美麗記憶,更真實印證這些年輕人聽到不想再聽的陳腔濫調。


八0年代中,號稱戲劇王國的「中視」八點檔戰無不勝,獨對「華視」推出的瓊瑤作品吃癟。印象中,標榜痴狂愛戀的瓊瑤劇總是提早半個月狂播預告,短短十幾秒,除了必備的男女主角沙灘追逐、推打耳光、激烈吻戲,就是劉雪華如珍珠斷線般的豆大淚珠。以前一直以為她是電視明星,直到偶見武俠電影裡有點嬰兒肥的身影,才驚訝發現劉雪華最初是從電影入行!
祖籍山東的劉雪華在北京出生,五歲時舉家遷居香港。高中畢業後考入「長城影業公司」,期間一度遭觀念保守的父親反對,後經好友林楚楚(香港電影拓荒者黎民偉之妻、早期電影明星)勸說,才同意女兒進入演藝圈。不久,劉雪華轉入「邵氏」,參與〈情不自禁〉(1978)、〈冤家〉(1979)、〈情劫〉(1980)、〈白髮魔女傳〉(1980)、〈天蠶變〉(1983)、〈楊過與小龍女〉(1983)、〈魔殿屠龍〉(1984)等,以武俠片為主,後入香港小銀幕發展,亞視ATV的三十六集連續劇「少女慈禧」(1983)為此時代表作。
1984年,來台參與「台視」電視劇「笑傲江湖」,飾演任盈盈一角,再被瓊瑤相中,主演同名小說改編的連續劇「幾度夕陽紅」(1985)。幾年間,劉雪華、秦漢合作的瓊瑤系列「煙雨濛濛」(1986)、「庭院深深」(1987)、「在水一方」(1988)、「海鷗飛處彩雲飛」(1989)…...部部引爆收視熱潮。有趣的是,劉雪華爽朗坦白的性格和楚楚動人的外型截然不同,愛抽煙、打麻將、有話直說……明明演活瓊瑤筆下的夢幻少女,實際卻不是那麼回事。不知情的人難免有「上當」的錯覺,她笑著描述:「哈哈!瓊瑤姐當時都嚇死了,我本來就不是很女性化,我喜歡打牌,喜歡打球和運動,喜歡惡作劇。」
劉雪華後來又演出幾部瓊瑤劇「六個夢之三朵花」(1989)、「六個夢之啞妻」(1990)、「雪珂」(1990)、「兩個永恆之煙鎖重樓」(1995),同樣受歡迎。九0年代後半,逐漸將觸角延伸大陸。她從不排斥扮醜扮老,對年齡問題也很坦然:「要面對現實嘛!我都四十七歲了,不演媽媽難道要演女兒啊?」只要劇本適當,什麼角色都願意嘗試。此外,劉雪華也熱心提攜新人,譬如拍「女強人」(1996)時見到芳齡十五的范冰冰,直覺「味道很古裝、眼睛斜斜的像小狐狸一樣」,就將她介紹給瓊瑤,這才有了〈還珠格格〉(1997)的金鎖和現在紅得發紫的「影視天后」。


潘迎紫是「中視」王牌,劉雪華是「華視」主打,一年一部的連續劇總是巧妙錯開,這不僅是電視台的策略,更是廣大民眾的「福音」。試想若「一代」與「瓊瑤」強碰,在多數家庭只有一台電視機且不設重播的當時,大概每個人都會為如何選擇而痛苦得垂心肝……
現在談起潘迎紫與劉雪華,腦海仍會立刻浮現多部電視劇名與片段,就像收納在記憶深處不曾遺忘也不捨刪除的回憶。兩位在台灣發光發亮的港星,也回應影迷的死忠支持,始終對這兒抱持深厚情感,一如潘迎紫近期受訪時的貼心回應:「我算是半個台灣人,飛機下降時,倒有些近鄉情怯呢!」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劉雪華、潘迎紫
2.百度百科:劉雪華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6月全面改版,每集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兩代明星比一比」(不同時代明星竟有奇蹟般的相似經歷)、「經典電影回顧」(精華回顧中港台的光影回憶)及「華人影展面面觀」(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亞太)影展緣起與花絮),同集內容則分三篇文章刊出。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08
節目摘要:
2010年7月8日首播,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朋友們有空不妨點閱收聽,非常感謝!
1.兩代明星比一比:潘迎紫VS劉雪華,在台灣以電視劇大紅大紫的香港影星
2.經典電影回顧:第一部百分百純港產、引爆空前賣座的香港本土動畫「麥兜故事」
3.華人影展面面觀:戰後香港電影與香港電影金像獎緣起
播放歌曲:
1.一代女皇:金珮珊演唱、潘迎紫的經典連續劇「一代女皇」主題曲
2.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The Pancakes演唱、電影〈麥兜故事〉插曲
3.這是愛:泰迪羅賓演唱、電影〈胡越的故事〉主題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
1.香港發跡、台灣發光…潘迎紫、劉雪華
2.最港的滋味…〈麥兜故事〉
3.戰後香港電影發展與金像獎緣起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繼續閱讀...)

【廣播】最港的滋味…〈麥兜故事〉


最港的滋味…〈麥兜故事〉
粟子

「就算不聰明不靚仔,只要福星高照,一世走運,什麼事都能逢凶化吉就好。」待產的麥太見到病房兜進一塑膠盆,急急向祂許願,為了紀念這段奇遇,這個善良又傻呼呼的小豬,就被取名麥兜。
第一次看〈麥兜故事〉(2001)覺得很神奇,不只在於故事不說教、開放性的後現代敘事手法,更因為他港得很徹底,搶包山、魚丸粗麵、滑浪風帆金牌、多勞多得一定得、雞尾包像不像雞尾巴、爭取擲蛋塔為亞運項目、紙包雞包紙雞包包紙包雞……湊湊搭搭的小故事不僅是香港人的自省,也是外人認識另一種香港的萬花筒…包裹在重重希望與失望間的溫暖親情。
雖說麥兜很「港」,卻也有觸動所有人類心弦的跨界魔力。〈麥兜故事〉兜兜轉轉看了好幾次,笑點依舊好笑,哭點卻不停提早。從末了的「火雞感慨…最高潮就是沒吃與吃之間,接下來就是吃和吃下去」,到現在,光見塑膠盆兜進大角咀,淚腺已完成待命,坦白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麥兜故事〉是首部100%香港自製動畫,主角麥兜是一個豬造型的小孩,他的同學也全是動物:家貓得巴、鵝姑時、烏龜阿輝、牛阿May、河馬阿June和同樣是豬的親戚麥嘜。有趣的是,在電影裡戲份很輕的麥嘜,其實是最初的主角……1988年,由謝立文撰寫故事、麥家碧繪畫的「麥嘜」系列首見於《明報周刊》,一開始訴求對象是成年知識份子,後來又創作適合兒童閱讀的版本,刊登於《小明周》。和「蠢蠢地」麥兜不同,麥嘜很有文學素養,是同學認為最聰明、可以商量的對象。漫畫後來集結成《麥嘜》,故事背景具香港本土特色,內容簡單卻富有意義,具成人世界的寬度與廣度。其間文字採廣東話對白,常有一語雙關或港人才理解的諷刺與用法,不過翻譯成其他語言就會有妙趣下降甚或摸不著頭腦的遺憾。


1996年,經過數載醞釀,謝立文興起做「麥嘜動畫」的念頭,於是展開招兵買馬。據〈麥兜故事〉導演袁建滔回憶,當時失業(任職的動畫電影公司倒閉)的他剛做完短篇動畫〈球迷奇遇記〉(1996),謝立文表示很喜歡那種「污糟邋遢」的風格,認為跟故事所在的大角咀很相配,就請他加入這趟「神奇之旅」。隔年,陸續選入「人肉部」(負責繪製)和「電腦部」(負責電腦製作)成員,組成袁建滔戲稱「天殘地缺」的動畫製作團隊。正式投入工作前,兩人先確立動畫風格:「不要學日本或迪士尼(其實也學不來……)。以麥兜為例,他應該是一個『吃了成擔豬油的肥仔』,麥太則是一個『鵝公喉的肥師奶』。」
與此同時,互動電視iTV開播,選上「麥嘜動畫」為獨一無二的節目賣點,團隊便接下三個月完成一集半小時動畫、共計十三集的任務。儘管是製作已完成的故事(省去創作),過程卻超乎想像的繁複,首先是挑選可以改編的故事,第一部是公認畫面簡單易處理的「那淡淡濃烈的滋味」(即前文提到的火雞感慨),本以為只要照手稿修修改改即可,沒想到從劇情、鏡頭與人物造型都得重新修訂,刪減對白、加快節奏、增加新場景……;其次,麥家碧的手稿細小,高解析度的掃瞄會使線條變粗,因此必須經過幾道手續,甚或重新繪製;再者,袁建滔坦承「一直逃避」的配音問題,在改編「馬爾代夫」時被迫面對。謝立文要求「一個豆沙喉的肥仔嘜」,左選右撿,才找到八歲的李晉緯(請小孩配音又是一段很辛苦痛苦的漫長故事)。從人仰馬翻到逐漸上手,大家以為「光明在望」,未料老闆又出新招,這下謝立文想拍電影!而且怎麼拍、拍什麼,都還沒定案!


2000年,〈麥兜故事〉決定開拍,袁建滔坦言:「較保險的做法,是模仿日本動畫界,從電視版裡抽取合適、吃香的素材,重新剪輯、補完,製作一個電影版。」謝立文就從電視版挑出「馬爾代夫」和「尋找黎根」為骨幹,只是如何串連,結局如何……又是如浪潮般的滔滔難題。
雖是將先前舊作「接」在一起,但實際卻面臨原作解析度不夠、不滿意當時質素而必須「整個鏡頭重畫」的苦工,袁建滔解釋:「如意算盤並非想向那般響亮,也絕不是一些評論說『求其將電視版剪剪埋埋呃錢』那樣簡單。」原本互不相干的故事終於拉到一起,成為以「麥兜母子情」為核心的長篇動畫。「〈麥兜故事〉其實也沒有什麼故事可言,編排上並不是按電影公式的甚麼起承轉合,而是隨著兩母子的情感來推進,故此被編排在最後的故事是『那淡淡濃烈的滋味』。」〈麥兜故事〉沒有「故事」,袁建滔的結論延續〈麥兜故事〉風格,不愧是生出麥兜的父母。
很為觀眾討論的「真人麥兜」結局,是出自創作人謝立文的點子,這不僅沖淡以「那淡淡濃烈的滋味」作結的哀傷氣息,也為電影版提供最意外(電影裡的故事絕大多數都在漫畫與動畫出現過)的驚喜。除了那雙比節瓜(黃瓜)還粗壯的小腿、監獄條紋裝,及混和無厘頭搞笑與深遠意涵的麥兜式言論,幕後花絮也堪稱一絕……場景選在長洲西北方一處名為「大貴灣」的無人沙灘,為了鏡頭漂亮,演出「真人麥兜」(麥嘜團隊的一名同事)必須「筆直」游向外海。然而,就算在游泳池都難免「蛇行」,茫茫大海更是難上加難,為此「真人麥兜」游了一趟一趟又一趟,累得虛脫,卻還是沒完成「直線任務」。導演無奈:「成本所限,我們只能負擔一個拍攝天的製作費,最後能夠用的鏡頭都用上了,才勉強剪出一場戲來。」


〈麥兜故事〉從創作、繪畫、上色、後製都是百分百香港製作,上映後,在家鄉創下近港幣一千五百萬的賣座紀錄,更席捲各大影展的動畫獎,無疑是近年最叫好叫座的成人童話。一如所有賣座片,麥兜的續集也令人期待,因此有了後來的〈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與〈麥兜響噹噹〉(2009)。
〈菠蘿油王子〉延續麥兜一貫的港式風情,也引先前出未現身的老豆(父親)麥炳,原來他的真實身份是落難菠蘿油王子(如此說來麥兜有貴族血統!),而為麥炳現聲的,正是「人間王子」劉德華。相形之下,片裡片外都一心北望的〈麥兜響噹噹〉,就凸顯香港電影面臨的困境,即考量中國大陸市場而不可不為(甚或劃地自限)的改變,這個念頭,在見到麥家碧咬著舌頭用普通話講述麥兜誕生的過程時,不自主浮現腦海……


麥兜故事(My life as McDull)
導演:袁建滔
原著:謝立文、麥家碧
編劇:謝立文
配音:李晉緯(麥兜)、林海峰(成年麥兜)、吳君如(麥太)、黃秋生(校長、黎根)、The Pancakes(Miss Chan)
首映:2001年12月15日
片長:84分鐘
插曲:春田花花幼稚園校歌(香港童聲合唱天地)、麥兜與雞(李晉緯)、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The Pancakes)、一定得(姬聲雅士)、大包整多兩籠大包(李晉緯)、黎根之歌(姬聲雅士)、Oh Christmas(香港童聲合唱天地)
獲獎:第三十九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第二十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音樂(何崇志);第七屆香港金紫荊獎全年十大華語片;第二十六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聯盟獎;2003年漢城國際動畫節最佳動畫長片大獎;2003年蒙特婁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長片大獎;2003年法國安錫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電影獎。
劇情簡介:
這是一個住在九龍大角咀的小朋友麥兜的故事,他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在一個不怎麼起眼的「春田花花幼稚園」學習成長。麥兜單純樂觀、資質平平,別人看起來是不專心,其實他常思考很一些學術性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橙是orange(藕彎曲)?為什麼banana便爛爛是香蕉?麥太是個奮力工作的單親媽媽,信仰只要努力就一定行,她把所有夢想寄託在兒子麥兜身上,儘管這又是一次又一次的希望與失望。
麥兜夢想到「世外桃源」馬爾代夫,麥太隨口答應只要他喝完感冒藥水就出發。麥兜的病好了,麥太被迫履行承諾,她略施小計,把香港纜車當作飛機、香港山頂當作馬爾代夫,早班去、晚班回。紙其實可以包得住雞,尤其是小小的一塊……
划浪風帆選手李麗珊在亞特蘭大奧運為香港取得第一面金牌,麥太興起讓麥兜拿奧運金牌的念頭。麥兜找到隱居南丫島的珊珊師父黎根,憑一首「大包整多兩籠大包」,成為他最後一名弟子。麥兜本想學划浪風帆,沒料到卻被黎根傳授他的另一項絕技「搶包山」(長洲每年舉辦太平清醮時的民俗活動),由於多年前包山倒塌導致被禁,麥兜只能日日爬師父家的組合櫃,練習一個沒獎牌、沒對手、甚至沒人知道的運動。麥太為了兒子,特地寫信給奧運主席,希望增設「搶包山」項目,麥兜雖然不想再練,但想到媽媽的期盼,還是決定堅持下去,終於練成三十六路搶包手。
麥兜小時候一直希望能吃到聖誕節火雞,但火雞太大,麥太認為母子倆一定吃不完。有一年,新買烤箱的麥太技癢,決定烤一隻火雞慶祝,完成麥兜的心願。此後半年,無論吃什麼東西都會添上火雞,直到端午節掰開最愛的粽子,裡面竟也藏了一塊火雞,麥兜腦袋一時轉不過來哭了,麥太也偷偷將冰凍的火雞扔了,美夢與惡夢也同時結束。「我發現,火雞的味道在未吃與吃之間已經達到高峰,之後,不過就是吃和吃下去……」
好多年過去,麥兜長成大人,他獨自站在海邊:「故事講了半天,什麼都沒有。……我不是很聰明,不會幫自己的故事加點教訓、錦囊之類的東西,可是讓這一雙小腿泡在水裡,當風吹向我的腦袋,我會想,如果媽媽看見我這雙壯小腿,我想她會很高興……」

參考資料:
1.袁建滔,「麥兜的動畫團隊」,《香港動畫有段古》,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111~118、148。
2.維基百科…麥嘜、麥兜故事
3.中國網,「麥家碧:我就是麥兜」,2005年7月4日。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6月全面改版,每集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兩代明星比一比」(不同時代明星竟有奇蹟般的相似經歷)、「經典電影回顧」(精華回顧中港台的光影回憶)及「華人影展面面觀」(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亞太)影展緣起與花絮),同集內容則分三篇文章刊出。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08
節目摘要:
2010年7月8日首播,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朋友們有空不妨點閱收聽,非常感謝!
1.兩代明星比一比:潘迎紫VS劉雪華,在台灣以電視劇大紅大紫的香港影星
2.經典電影回顧:第一部百分百純港產、引爆空前賣座的香港本土動畫「麥兜故事」
3.華人影展面面觀:戰後香港電影與香港電影金像獎緣起
播放歌曲:
1.一代女皇:金珮珊演唱、潘迎紫的經典連續劇「一代女皇」主題曲
2.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The Pancakes演唱、電影〈麥兜故事〉插曲
3.這是愛:泰迪羅賓演唱、電影〈胡越的故事〉主題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
1.香港發跡、台灣發光…潘迎紫、劉雪華
2.最港的滋味…〈麥兜故事〉
3.戰後香港電影發展與金像獎緣起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繼續閱讀...)

【廣播】戰後香港電影發展與金像獎緣起


戰後香港電影發展與金像獎緣起
粟子

自五0年代起,香港電影長期在兩岸三地處於領導地位,無論商業規模、企業組織、明星養成……皆發展出完整且順暢運行的制度,穩站華人電影首席地位。奇特的是,相較台灣和中國大陸,香港雖然腹地(內需)有限,卻爭取到廣闊的海外市場,賣座資金源源回流,繼續滋養「東方好萊塢」這方沃土。追溯香港成功的原因,港英政府「積極不干預」的放任政策可謂「最大功臣」!

時間推回四0年代末,國共內戰打得昏天暗地,原居中國的各階層人士展開「不知終點」的大遷徙。從事電影的幕前幕後人員,也面臨「走」、「留」及「到哪去」的難題,既然國共雙方都不放心(滿意),不少人選擇到相對自由安全的英屬香港。大量電影人才的流入加上原本已有的基礎,「東方之珠」功力大增,電影事業快速復甦。不同於中國大陸和台灣政府對電影(尤其是題材)「樣樣要管」的插手態度,殖民地政權除非造成社會動盪,否則幾乎不曾干預。也就是說,港英政府雖不拿一毛錢輔助電影發展,相對也不會採取上對下的指揮態度,要求拍或不能拍哪些題材。得不到政府關愛、也沒有官員扯後腿,香港電影在自立自強的背景下「單打獨鬥」奮鬥成長。為了生存,老闆們無不絞盡腦汁開拓市場、挖掘題材、發現新星……於是餅越做越大,市場隨之興旺。
相形之下,台灣電影從早期公營片廠做「領頭羊」,到八0年代世道不佳,制訂輔導金政策鼓勵拍片,始終與政府關係密切。電影工作者一方面擔心動輒得咎,為獲得拍片機會而提出官員滿意(非以觀眾為首要考量)的計畫;另一面養成保守心態,期待官方補助多過票房收入,更遑論打開國際市場。所幸,近期〈海角七號〉(2008)創下5.3億超高賣座,使台灣影圈對拍攝「商業片」燃起信心,也引起財團投資電影的意願,終於一改數十年仰仗輔助金的「惡性循環」。


由於殖民政權的「漠視」,致使電檢制度寬鬆,給予香港電影很大的揮灑空間,帶來傲視華人的影壇成就。然而,同樣因為缺少政府的推動與主持,第八藝術蓬勃發展的香港,一直未產生如台灣金馬獎的大型影展……直到1982年《電影雙周刊》(1979年創刊,唯一橫跨二十年、見證本地影壇興衰歷史的地道香港電影雜誌,2007年停刊,後轉而發行電子版)挺身籌辦,今日與金馬獎、大陸金雞百花獎並稱華語電影最高成就三大獎的香港電影金像獎才告誕生。
獎項創立時,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方興未艾,許多帶有本土意味的港產片大行其道,這些作品不一定能感動台灣、中國大陸的觀眾,卻與香港人的生活經驗緊密連結,更保存那份遭到忽視卻真實存在的共同記憶。或許是憂心影片得不到應有且實質的鼓勵,以香港影壇為雜誌內容的《電影雙周刊》於是首開先例,一如成立獎項的宗旨:「在本地和世界各地推廣香港製作的電影,表揚本地電影從業員的成就,促進專業發展和推動電影文化。」事實證明,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僅大大鼓舞華語電影人(特別是香港本地),亦使幾年間佳片湧現。
隨著各個電影民間專業協會(香港影業協會、香港藝人協會、香港導演協會、香港編劇協會等)的成立,金像獎的運作也逐漸步入正軌,評審委員會開始納入許多電影專業團體、評選機制,參考相關意見與評分。至第八屆成立常設委員會,與香港「無綫電視」簽訂三年轉播合約,觀眾可透過電視欣賞熱鬧緊張的頒獎典禮,金像獎也進入每家每戶,成為香港家喻戶曉的年度影壇盛事。1993年,正式註冊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有限公司」,董事局由十三個香港專業電影協會派員組成,專責處理金像獎相關事務,力求以專業人士提供專業意見,使獎項結果具公信力及代表性。
金像獎自創始就十分強調為非牟利組織,財政獨立、自負盈虧,謝絕任何商業贊助,主要資金來源為電視、廣播版權費及海外發行收入。對比一度委託私人公司舉辦、惹來頗多爭議的金紫荊獎,金像獎的堅持無疑換來更多的信任與支持,成就香港引以為傲電影品牌。


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名單
獎項╲獲獎者╲作品╲附註
最佳電影╲父子情╲香港新浪潮電影,方育平首次執導作品。故事脫胎自導演個人成長經歷,講述一個喜愛電影的小孩,從天天看電影到長大成為導演的過程,中間蘊含父親的殷切期望,家庭的困苦生活及五、六0年代香港經濟尚未起飛的艱苦歷程。
最佳導演╲方育平╲父子情
最佳編劇╲張堅庭╲胡越的故事╲香港新浪潮電影,許鞍華執導。敘述周潤發飾演的越南難民,逃亡至香港,爾後再至菲律賓馬尼拉華埠的故事。與〈來客〉(1978)、〈投奔怒海〉(1982)合稱「越南三部曲」。
最佳男主角╲許冠文╲摩登保鏢╲喜劇片,許冠文集編導演於一身。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長輩╲功夫片,劉家良集編導演於一身。2010年惠英紅再憑〈心魔〉奪得第二十九屆影后。

參考資料:
1.維基百科…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電影金紫荊獎、電影雙周刊
2.香港電影金像獎官方網站
3.梁良,「香港電影政策與電影觀眾」,2004年2月18日。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10年6月全面改版,每集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兩代明星比一比」(不同時代明星竟有奇蹟般的相似經歷)、「經典電影回顧」(精華回顧中港台的光影回憶)及「華人影展面面觀」(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亞洲(亞太)影展緣起與花絮),同集內容則分三篇文章刊出。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08
節目摘要:
2010年7月8日首播,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朋友們有空不妨點閱收聽,非常感謝!
1.兩代明星比一比:潘迎紫VS劉雪華,在台灣以電視劇大紅大紫的香港影星
2.經典電影回顧:第一部百分百純港產、引爆空前賣座的香港本土動畫「麥兜故事」
3.華人影展面面觀:戰後香港電影與香港電影金像獎緣起
播放歌曲:
1.一代女皇:金珮珊演唱、潘迎紫的經典連續劇「一代女皇」主題曲
2.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The Pancakes演唱、電影〈麥兜故事〉插曲
3.這是愛:泰迪羅賓演唱、電影〈胡越的故事〉主題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
1.香港發跡、台灣發光…潘迎紫、劉雪華
2.最港的滋味…〈麥兜故事〉
3.戰後香港電影發展與金像獎緣起
該處有更多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