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廣播】張愛玲的編劇旅程
張愛玲的編劇旅程
粟子
張愛玲(1920~1995)從小愛電影成痴,即使和家人到外地旅遊,途中得知喜愛的明星「黑眼圈女郎」談瑛新片上映,便堅持提早返回上海,奉命陪伴的弟弟張子靜看得眼酸頭痛,她卻樂此不疲,一場接一場。四0年代前半,張愛玲陸續發表《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心經》、《金鎖記》等十餘篇小說,聲名大噪的同時,也開始撰寫電影劇本,經桑弧執導拍成〈不了情〉(1947)和〈太太萬歲〉(1947),叫好叫座。五0年代上半,遷居香港的張愛玲應摯友宋淇、鄺文美夫婦邀請加入「國際」(後更名電懋)劇本編審委員會,赴美後再陸續提供十個劇本(其中八部拍成電影),展現不同於文學創作的影像魅力。
相較張愛玲的文字作品,電影(特別是為「電懋」寫得系列劇本)顯得通俗而大眾化。雖有幾分「為五斗米折腰」的妥協,卻依舊保有她透徹冷嘲與悲歡離合的蒼涼感,一如學者千野拓政描述:「對張愛玲來說,帶幽默和哀愁的市民故事不外是掌中之物。」張愛玲擅長以反諷精湛的對白和細微的互動營造喜劇效果,又能在結尾引導出顯而易見的荒謬或無可奈何的傷感。自1957至1964年間,由文壇明星張愛玲編寫的劇本,再透過多位影壇明星林黛、葛蘭、尤敏、李湄、葉楓、陳厚、雷震的共同演繹,幾乎都能創下賣座佳績。
頻道:中廣流行網103.3
節目:週末生活通
時間:2012.04.29(日)PM1:10~2:00
主持人:趙婷
節目摘要:淺談張愛玲與她編寫劇本的電影作品
嶄露鋒芒
根據影史專家羅卡的整理,張愛玲之所以從事電影劇作,是經柯靈引薦、由桑弧出面請她動筆。首作〈不了情〉以家庭教師與失意男主人的悲劇愛情為主軸,成績非常耀眼,接續的〈太太萬歲〉更開喜劇風氣之先,為女性角色創造多樣性格與多重面向(既機智聰慧、處世圓融又有易於妥協、便宜行事的缺點),羅卡進一步分析:「新穎之處在於以一種輕快幽默的格調處理似是中國電影慣見的題材:倫理糾紛、親朋戚友上私下屬的勢利關係、夫妻間的猜忌和丈夫有了外遇而引出的妻子的嫉妒、丈夫經濟發生問題引致的家庭變故等等……」雖然結局一悲一喜,卻都蘊含張愛玲敏銳獨到的洞悉力,著重於人與人間微妙感情與瑣事的描繪,在出乎意料之餘亦合乎情理。
同由「文華影片」出品的兩部電影,分別為張愛玲欣賞的陳燕燕、蔣天流、上官雲珠擔綱演出,她們也是當時上海最具演技的女星。值得一提的是,〈不了情〉中飾演二十出頭女教師的陳燕燕當時已邁入而立之年,且剛生產完身體發福,與角色要求不太一致,但演完後卻迅速恢復窈窕身材,令張愛玲不禁感嘆「女人難測」。
重拾劇本
1952年中旬,張愛玲自上海移居香港,時任美國新聞處出版翻譯部的宋淇,正向外徵求海明威名著《老人與海》的譯者。未幾,她不只獲得職位,亦和宋淇美夫婦結為知交。1956年,宋淇轉任「電懋」製片主任,遂邀請前一年前往美國的好友擔任編劇,促成張愛玲重拾劇本創作。雖不是第一次接下此類工作,她卻謙言:「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忘光了。」不過,這僅是初入手時的感嘆,之後便越寫越順手。
「她每一創作,便往往太鑽進去,總撇不開,一定要改了又改,這無疑會大大拖慢工作進度。這作風對於一份只圖餬口的工作來說,顯然不太划算。」馮晞乾在其文〈張愛玲的電懋劇本〉直言:張愛玲盡善盡美的性格與求快又廉價的電影業大相逕庭,付出心力遠超過所得報酬……寫實呈現「自由作家」與「受聘寫手」性質的差異。構思劇本時,張愛玲習慣「先把能用的局面開一張單子」,再遷就這些現成的「局面」編串劇情,即由點而線再面完成。實際上,深諳電影製作流程的張愛玲,十分明白箇中複雜且不可控制的特性,加上人不在香港,所以對導演的現場修改少有異議。話雖如此,不僅「電懋」內部的慣例是編劇地位凌駕導演之上,復以對張愛玲的格外尊重(不僅因為宋淇的關係,亦在她個人的名聲),因此大多只會做少量的權衡刪改(譬如:場景搭建困難、拍攝季節與設定不同等)。然而,如此禮遇的作法未必全然正面,影評舒琪舉例:「〈六月新娘〉是她最不成功的一個劇本(故事說到葛蘭與張揚見面後,即還不到影片的一半,劇情便完全無法發展下去……)。導演唐煌幾乎完全按照原著拍攝。......唐煌拍來有所制肘是可以想像的。因為出於對編劇的尊重,卻連劇本有欠妥善也不作出修改,未免有點矯枉過正。」也就是說,導演基於尊重編劇或免去溝通麻煩而減少因地制宜的修改,間接減損電影盡善盡美的可能。
張愛玲在「電懋」的第一部作品〈情場如戰場〉(1957,原名情戰)上映時,她基於面子(觀眾是否喜愛)裡子(可否繼續接案)難掩焦急,所幸電影票房極佳,才放下心中大石。任「電懋」編劇期間,由張愛玲執筆的電影包括:〈情場如戰場〉、〈人財兩得〉(1958)、〈桃花運〉(1959)、〈六月新娘〉、〈南北一家親〉(1962)、〈小兒女〉(1963)、〈一曲難忘〉(1964)與〈南北喜相逢〉(1964),另兩部「紅樓夢」與「魂歸離恨天」未拍成,絕大多數是洋溢都會摩登氣息的愛情喜劇或文藝片。儘管是份感興趣且足以維持生計的工作,但認為「不可能長久在美國以寫中文劇本謀生」的張愛玲,一開始卻只打算做一兩年就另覓新職,沒想到一寫八年,直至宋淇離開「電懋」才揮別編劇舞台,從此再未編寫劇本。
喜劇策略
張愛玲為「電懋」寫得十個劇本中,多數是都會輕喜劇題材,有的參考好萊塢電影改編,有的則是她自己構思的新作。「簡言之,張懂得文學創作與劇本創作的差別從而採取完全不同的寫作策略。首先是避重就輕多取喜劇……」羅卡談到張愛玲此時期會以喜劇為主,原因在於:「人物情境易於形象化、易於討好;且她人在美國:悲劇需要放在一個較強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才能感人,喜劇則容許較多的想像。」促成張愛玲喜多於悲的結果。學者李歐梵則從蛛絲馬跡(如:張一向喜歡看電影,也是她居住上海香港美國期間最常見的娛樂)猜測:「張愛玲喜劇與好萊塢電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並認為她個性中的「世故」也是喜劇的重要推手:「張愛玲另外一面是很喜劇化的。……其實世故裡面一個重要的部分是喜劇性的事物,也就是把人生看作喜劇。」
「這齣戲裡的噱頭雖不好,是我自己想的,至少不會犯重。」由葉楓主演的〈桃花運〉是張愛玲「自己想的」,卻仍可見好萊塢電影的影響和她過去舊作的影子,印證創作是不斷的累積。就前者而言,可借用李歐梵轉引Stanley Cavell《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書中的立論:「好萊塢喜劇基本的論點是結婚,但不是第一次結婚,而是再婚。並且他認為好萊塢喜劇基本的主角是女人,不僅僅因為喜劇中演女主角的演員演出非常精彩……,而是與電影的主題相關。」〈桃花運〉講得就是有錢中年男子的再婚夢,故事由他而起,但重點卻是正宮與小三的心境轉變與箇中手腕。如同「演出非常精彩」的要件,王萊和葉楓皆屬影壇一時之選,想不到有誰比她們更適合。
至於角色性格設定,則與張愛玲先前執筆的〈太太萬歲〉異曲同工。陳思珍(蔣天流)在大家族發揮的精明能幹,到〈桃花運〉已轉型成為瑞菁(王萊)經營買賣的謀生之道,她們都展現身為傳統人妻的婦道美德—全力支持丈夫事業,一切以家庭為中心。好不容易盼得另一半飛黃騰達,豈料他竟興起另娶的惡念,經過一番機關算盡的鬥智,口袋空空的丈夫終於重回元配懷抱,無論是倦鳥知返、或許是良心發現、或許是無可奈何……張愛玲筆下的糟糠妻都不會深究理由,因為她已達到目的。
另一部由葛蘭主演的〈六月新娘〉,則是張愛玲將婚變主題與好萊塢神經喜劇(screwball comedy)元素結合的例證,許珮馨在〈張愛玲與都市浪漫喜劇〉中解析:「劇中的角色都是中產階級,生活在豪華的別墅,成天談情說愛,參加化妝舞會,彷彿生活在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假期裡,創作出讓中產階級逃避現實的浪漫戲碼,充分滿足都會男女的戀愛狂想。」儘管架構源自西方喜劇,內在價值觀卻十分東方。無論是對未婚夫難以割捨又無法原諒的情緒、對父親既愛又怨的心境,都是女主角做決定時一直背負的人情包袱。因此,在經歷種種事件後,一心結婚的她開始反省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並對婚姻與否產生自覺,究竟為何而結、該不該結?男女主角順利結婚的倉促收尾,使自我覺醒的逃婚變成小女孩假戲假做的撒嬌,相對削弱之前鋪陳的自我成長與反思,是符合大團圓結局卻嫌可惜的地方。如此遺憾,經由李歐梵的論述得到解答:「我認為在張愛玲喜劇中,大團圓結局並不重要,有的時候這個大團圓結局很勉強……」電影與文學的差異,恰恰反映張愛玲深諳觀眾喜好的權衡。
至於李湄主演的〈人財兩得〉,雖改編自好萊塢喜劇電影〈To Dorothy, a Son〉(1954),仍可見張愛玲將其中國化的痕跡,以及她擅長的蒼涼氣息。片中,女主角本是為「財」試圖搶回前夫,卻在順利達成目標後,發覺自己也(更)想要「人」,於是有了末了由衷感傷的告白:「那些事情,我一輩子都忘不了,你都忘了!」前夫固然感動,也只能現實答:「忘不了又怎麼吶?」存心不良的她還願意把獲得的遺產分給前夫全家(新婚妻子與她所生的龍鳳胎)一半:「我不是給你的,是給我們的兒女的。」乍看似是而非的對白,其實蘊含一套理所當然、以夫(就算是前夫)為家的傳統觀念,那怕她的外貌時髦、作風洋派,骨子裡還是一個中國女人。
「這種重場面多於情節、重過程多於結果的作法,既是張劇作的弱點,也是她的強項,或許應看成是張的個性特色。」羅卡點出張愛玲編劇作品的共通調性—既然場面與過程都已飽含意義,結局只是因應需求、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有趣的是,若回顧這十部電影的片尾,就會發現都是「未完」,無論是破鏡重圓的夫妻、微笑步入禮堂的歡喜冤家或哀愁各奔東西的無緣戀人,他們的人生都將繼續,如此「延續感」,或許正得力於張愛玲對角色豐富貼切而具人味的描繪。
相較〈太太萬歲〉的妙語如珠、「電懋」喜劇的精彩交鋒,還是最偏愛含蓄而壓抑〈不了情〉。陳燕燕與劉瓊聽似簡單的對白,實際包裹無數曖昧與試探的弦外之音,連最後的別離也是清清淡淡。同樣情節換到旁人手裡,不是哭天搶地的家庭革命、就是你爭我奪的外遇衝突,但因為編劇是張愛玲,即使是老生常談的三角戀也能寫出新花樣……通俗故事也能不通俗地呈現,正是她引人入勝的高明之處。
參考資料:
1.李歐梵,〈張愛玲與好萊塢電影〉,《張愛玲:文學‧電影‧舞台》,香港:牛津大學,2007,頁40~46。
2.林奕華,〈片場如戰場:當張愛玲遇上林黛〉,《國泰故事(增訂本)》,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172~179。
3.許珮馨,〈張愛玲與都市浪漫喜劇〉,《張愛玲:電懋劇本集(1)好事近》,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頁35~42。
4.黃愛玲,〈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張愛玲的夫妻篇〉,《張愛玲電懋劇本2:舉案齊眉》,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5~10。
5.馮睎乾,〈張愛玲的電懋劇本〉,《張愛玲:電懋劇本集(1)好事近》,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0,頁21~26。
6.羅卡,〈張愛玲的電影緣〉,《超前與跨越:胡金銓與張愛玲》,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1998,頁135~139。
7.藍天雲,〈鴻鸞禧:張愛玲筆下的婚姻喜劇〉,《張愛玲電懋劇本2:舉案齊眉》,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09,頁11~15。
相關文章:
1.得失之間…張愛玲編劇〈人財兩得〉
2.糟糠妻的反擊…張愛玲編劇〈桃花運〉
3.女結婚員的自覺課…張愛玲作品〈六月新娘〉
4.張愛玲的自誇與自鄙
5.得不到的,最好…〈紅玫瑰白玫瑰〉
6.愛情裡的小奸小惡…張愛玲編劇〈不了情〉
7.【十月影圖專欄】亂世之戀…〈滾滾紅塵〉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張愛玲的編劇旅程
該處有更多粟子的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粟子
回覆刪除好久不見啊!!太喜歡張愛玲了 , 以至於顧不上她劇本裡面的缺點!!
暑假將至, 有沒有旅行計劃呢? 我計劃暑假會至京都旅行, 還特別安排一天穿和服上街 , 租和服的店答應我可以穿八小時, 並將我的衣服送回旅館, 連包包也可以換成相配的和式手提包, 京都真是個耐人尋味的城市 !! 京都之後 , 我還會飛上海, 對於我的工作來說, 不利用暑假太可惜了, 平日不能隨便請假!! 期待聽見妳的新旅程!!Elsa
Elsa:
刪除今年暑假暫無出遊計畫,留在台灣好好工作(其實是玩樂?)。在京都穿和服是非常在地且獨特的經驗,祝福您有趟豐富而愉快的旅程。對了,出版《集樂倫敦》時就想贈送給您,但因為換電腦出問題,找不到您的電子郵件,也就無法聯絡。若您方便的話,可否提供便於收件的地址與姓名,以便將書籍寄出,謝謝囉!祝生活順心順利。
粟子,在書店看到妳的倫敦遊記,買了一本囉!喜歡粟家的故事,喜歡妳們的旅行!也感謝妳總不忘記寄書給我。Elsa
回覆刪除Elsa:
刪除很謝謝您的捧場,這是對作者最大的鼓勵!不過,送的和買的還是心意不同,若您不嫌棄,我還是想寄送給您。已經去信給您,有空時再請回信,謝謝!
Email: elsa.honeychurch@gmail.co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