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
【廣播】幻想少女的震撼教育…〈寂寞的十七歲〉
幻想少女的震撼教育…〈寂寞的十七歲〉
粟子
自「義大利電影實驗中心」學成歸國初四年,白景瑞並未學以致用作導演,而是在「中央電影公司」任製片部經理,專責行政業務,策劃〈啞女情深〉(1966)、〈我女若蘭〉(1967)、〈雷堡風雲〉(1967)等片。至1967年,他在〈還我河山〉承擔三分之一導演工作,拍攝懸崖追擊、落崖等驚險鏡頭,能力獲得肯定。打開圓夢入口,白景瑞毅然辭去辦公室職務,專心投入上山下海的導演職。幾番思索,他決定以探討青少年徬徨孤獨心境的故事為主題,成就首部獨立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1968)。
電影以氣質清純的女星唐寶雲,詮釋品學兼優的高二女學生,而甫由〈啞女情深〉崛起的小生柯俊雄,則飾演玩世不恭的瀟灑表哥。儘管白導最初計畫拍一部「銳利討論青年心理的電影,藉此暴露學校、家庭教育的缺陷,及由此產生的畸形心理問題,但最終還是對票房與政府╱社會的保守風氣屈服,轉為浪漫唯美的「健康寫實」力作。撇開不得不為的妥協,〈寂寞的十七歲〉對白景瑞來說,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他能否就此踏上導演坦途的試金石。畢竟作為赴義學電影第一人,不少人等著看這位電影方帽的功力,好奇理論與實際能否相輔,或著有什麼獨道之處。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節目於2008年8月7日播出〈電影筆記:回顧全程在台灣拍攝的電影「寂寞的十七歲」〉專輯。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歡迎各位朋友透過網路收聽。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8/7
節目摘要:電影〈寂寞的十七歲〉
播放歌曲:鄧麗君演唱「再會吧十七歲」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該處有更多老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秘密十七
十七,似是開啟青春幻想的密碼瑣,半大不小的尷尬時期,在此之前被當作小孩,在這之後可視為大人,對生命懷有憧憬與幻象。早在電影〈寂寞的十七歲〉籌拍前,白先勇便曾撰寫同名短篇小說,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主角由女轉男,愁緒卻是相同。
白先勇筆下的主人翁,性格內向怕羞、不愛講話,因為課業遠遠落後優秀的同胞兄弟,時常受父母疲勞轟炸式的訓誡。少了做為大眾娛樂的電影所必須背負的正面意義,白先勇細細描繪十七歲少年的寂寞心境,字裡行間鮮明反映家庭與學校的偏執。反觀以十七歲少女為主角的電影,表面上是無可挑剔的好學生,雖正值最會難捉摸的年齡,卻是看起來最不會出事的乖孩子。寂寞孤單的生命,因誤以為害暗戀對象死亡的罪惡感,陷入重度精神困擾。諷刺的是,若不是少女成績一落千丈,長輩們肯定難以察覺異狀,就如先前未生病時一樣忽略。
為了確實掌握劇中人性格,劇組開拍初曾函請台北各女子中學推派十七歲女學生代表,舉行座談會聽取意見,希望作品勿落入想當然爾的窠臼。白導盡心揣摩少女心思,努力在電影前半尤其明顯,例如:女主角先是成熟地對同學說:「愛情不是看看電影、跳跳舞。」卻在和表哥同往咖啡廳時選擇吃冰淇淋,露出青春天真的一面。儘管無法透過電影直刺家長老師過份重視學業,忽視孩子心理需求的問題核心,卻不失為是長輩瞭解青少年的引子,就如飾演父親的魏蘇在電影裡的一句台詞:「我總以為她還是個孩子……」
小白初試
頂著義大利留學光環,白景瑞是當時台灣極少數擁有電影學位的導演,無論同行或觀眾,對他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懷有高度矚目,友善的說法是觀摩新技術;反之則有「看好戲」的味道。做過幾年記者的小白,當然知道後者不在少數,於是對首作著力更深。
獨立導演的電影開拍不久,白景瑞接受訪問時指出:「在電影圈中應該是『新人』身份,雖然執導過一部份『還我河山』,但就適應國內的製作環境而言,也只能算『初學』。」雖對首作〈寂寞的十七歲〉深具信心,卻也不想「別人對他抱太大希望」,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使自己的作品令大家都能夠滿意」。至於首部電影的主角…十七歲少女,白導也早有細膩觀察:「高中女生多有深度近視,肩膀上掛著很重的書包,早出晚歸。父母親為了生活,不得不到處兼差,塞幾個錢買晚麵吃了就算了,這樣雙重壓力的生活,於是產生各式各樣畸形的心理問題。」劇本後來因現實考量作出修正,仍與他的理想差距不遠。對此轉變,白導倒認為不需太過固執,畢竟應該先拍一些能為觀眾所普遍接受和歡迎的昨品,再找機會貫徹自己的理想,進而在國際上爭一口氣。在處理手法上,白景瑞仍使用「說故事」的傳統形式,同時在不影響觀眾欣賞習慣的前提下,滲入「一點實驗主義的東西」。
白景瑞明白商業收入對導演生命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拍攝手法、內容及呈現方式上有所妥協,類似心態也可見於李翰祥,即先提高賣座、讓公司賺錢,再以此為資本,拍合於╱貼近自己理想的作品。單就這點,〈寂寞的十七歲〉可謂極好開端,不僅票房佳,也獲得不少獎項肯定。更有甚者,電影打碎不少人對白導的懷疑,證明他並非紙上談兵。
表哥影帝
柯俊雄在〈寂〉片的戲份至中段便以死亡終了,不過他將輕浮性格的表哥詮釋非常到骨,鋒頭直逼從頭演到尾的唐寶雲。其實,自〈啞女情深〉後,這位由台語片崛起的明星,已躍升為「中影」倚重的新一代小生,但助他晉升演技派的轉捩點卻是〈寂寞的十七歲〉……。1967年下旬,東京舉行的第十四屆亞洲影展,代表中華民國參展的〈寂寞的十七歲〉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金禾獎及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回顧台灣電影歷次參展,從空手而回、童星獎到女配角獎,一路陪榜十餘年,總算揚眉吐氣登上影帝。帶給影圈莫大光榮的演員,正是當時年僅二十三歲的柯俊雄。
回顧該屆亞展,各方都認為評審公正、絕無暗盤,香港電影界亦稱讚是「最乾淨的一次」。實際上,早在得獎名單公布前,媒體便接到眾評審對柯俊雄在〈貞節牌坊〉(1967)表現的好評,並預測他將以此片榮登影帝。沒想到,柯小生雖如預期在評選中獲勝,但得獎作品卻爆出冷門,並非是李行導演、民營「福華公司」出品的〈貞節牌坊〉,而是「中影」的〈寂寞的十七歲〉!奇特的是,評審在名單後加上一條但書,大意是:柯俊雄雖以〈寂〉片得獎,但各國影評人對他在〈貞〉片的優秀表現,也一致好評,甚至認為比他在〈寂〉片的演出更佳。如此「詭異」的評論,看在李行與「福華」老闆朱元福眼裡頗不服氣,既然柯小生在〈貞節牌坊〉的表現優於〈寂寞的十七歲〉,為什麼憑後者登上影帝?
就我的印象,柯俊雄在兩部電影飾演截然不同的角色,〈貞節牌坊〉傳統厚重,著重內心戲;〈寂寞的十七歲〉新潮流氣,略微誇張但不脫離現實生活。以影展「喜好」分析,〈貞〉片這類具中國味的題材較為討好,但不可諱言,「中影」無論規模、辦法均勝過民營的「福華」,是強而有力的後台。雖說此屆亞展清澈如水,卻仍不免有獨厚大公司的疑惑,畢竟過去金錢買、交換說不斷,要立刻戒除難度頗高。然而,回歸獲獎的柯俊雄,確實演什麼像什麼,提早預告他既能演〈再見阿郎〉(1971)的痞子,也能在一系列愛國片中詮釋抗日英雄。
少女想婚
氣質清純的唐寶雲,「返老還童」演十七少女,配合清湯掛面、高領羊毛衣造型,絲毫不顯突兀。放眼影圈,即使找年齡恰好的演員擔綱,或許還「成熟」過她。戲裡戲外,唐寶雲都是一派害羞沈靜,記者旁敲側擊追問與旅美老師戚維義的婚期,也是以靦腆笑容告饒。未幾,傳出她因出閣在即,未與「中影」續約的消息,這位無論身心都純如十七的女星,選擇在事業巔峰走入家庭。可惜的是,數年後婚姻破裂,唐寶雲幾乎是「逃」回台灣,面容不復往日青春、氣運也弱於婚前。儘管電影一部接一部,卻不若〈養鴨人家〉(1964)、〈婉君表妹〉(1965)、〈我女若蘭〉(1966)與〈寂寞的十七歲〉那般量身訂作。
〈寂〉片十分善用唐寶雲的銀幕形象,透過許多小動作與對白,透露她敏感寂寞卻又以為成熟的心靈。至於幾場幻想戲,則將少女的內心世界具體化。此外,也不得不提她的演技,雖然目光都被獲得影帝的柯俊雄搶去,但沒了這位超齡且適任的女主角,如何凸顯輕浮表哥?附帶一提,這位柯表哥的實際年齡還小唐表妹一歲,如此說來,怎能不誇讚「養鴨公主」著顏有術?
叫好叫座
〈寂寞的十七歲〉上映後,票房直逼一百五十萬,在國片一片低迷、首輪能賣八十萬就稱「奇蹟」的背景下,此片可謂風靡全台。如此佳績,不僅身為導演的白景瑞喜氣洋洋,連看過此片的人也肯定「小白沒有在義大利虛擲四年光陰」。1968年中旬,〈寂〉片過海入港,才兩週便超過四十萬港幣,打破港九當年國語文藝片最高紀錄。
實際收入豐厚之餘,電影也得到多個獎項肯定,除前文提及的亞展,該片亦是第六屆金馬獎的大贏家,獲得最佳導演、最佳彩色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最佳錄音與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初試啼聲即帶回大獎,白景瑞認為金馬獎給予極高的精神鼓勵,使他有動力與機會繼續電影創作,而兩項攝影獎,則是對攝影師林贊庭為求效果不惜冒生命危險的肯定。
林贊庭曾赴日學習彩色攝影技巧,加上肯動腦筋與實驗創新,與靈感豐富的白景瑞十分契合。他們在合作的第一部電影〈寂寞的十七歲〉時,即一改當時彩色片在片場拍才好把握色澤的習慣,採大自然的光拍攝,加強寫實風味。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則為柯俊雄飾演的表哥車禍過世,表妹等人赴河堤認領一場。雖然晨曦光線不足,反倒成功營造出誨澀淒涼的氣氛,效果絕非棚內打光可達。此外,為求逼真,拍攝車禍鏡頭時,林贊庭更把攝影機綁在駕駛座擋風玻璃前,自己則趴在引擎蓋上掌鏡,車子迎著黑夜細雨往前衝,拼命可見一斑。
耳熟能詳的大獎,〈寂〉片也得到菲律賓狄侖夫人特別獎,及由台灣的「中國影評人協會」每年固定選出的最佳中國影片第一名,其他獲獎的依序為〈梨山春曉〉、〈龍門客棧〉、〈路〉與〈塔裡的女人〉。該組織指出,該片導演甚具創意,演員表現自然,為國片中特殊格調作品。實際上,〈寂寞的十七歲〉在題材、劇本、呈現及演員方面都令人耳目一新,雖歸類於文藝,卻走出別於以往的風格。正如六0年代末武俠片大行其道,白景瑞回答記者詢問「文藝片能否再抬頭?」時的回答:「一部影片若能具有正確的主題意識,適當的表達方式,並能使接受者受到深切的感染,從而收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這部電影才夠資格稱得上是『藝術電影』,才能算是『文藝片』。」文藝不需拘泥於愛情,親情也能受觀眾評審歡迎,在賣座獎項上大獲成功。
台灣取景
〈寂〉片除家居、病房及幻想冰宮共舞等片段,在「中影」士林片廠搭景拍攝,其餘大多採用實景,工作人員為此得花費更多時間勘景和等待。礙於部分地點為飯店、醫院或學校,不只得商請不少業餘觀眾客串演出,還需注意氣候變化,也間接提高劇組進度壓力。特別的是,曾於四0年代紅極一時的小生白雲,亦擔任此片助導,而他負責的工作之一,便是運用自己流利的英文,邀請外籍人士客串演出。
電影開場,女主角就讀的學校是位於台北市的景美女中;幾個飯店場景,則分別在統一飯店文華廳、國賓飯店等取景;其餘像是圓山兒童樂園、台北榮民總醫院與台北市街景等,都能透過此片欣賞到它們在六0年代的「老樣子」。
賣座、獲獎,佳評如潮的〈寂寞的十七歲〉也並非毫無可討論之處。就我的觀影經驗,電影以「表哥過世」為分水嶺,前段輕快有新意,不只現實幻境交錯,隱喻暗示處處;後段卻有如宣導片,感覺牽強,所有長輩瞬間變得善體人意,仔細琢磨十七歲心思。至唐寶雲與病友逃跑遊玩、登樓救人等均嫌過長,拖慢前段精心設計的節奏。此外,葛香亭飾演的精神科醫師「明白事理」過頭,勸誡家長關心子女之餘,也趁機教訓逼迫學生用功的冬烘導師一番,但他自己卻以治療之名,電得少女抱頭嘶喊。
回想白景瑞導演的〈今天不回家〉(1969)、〈家在台北〉(1970)甚至文藝愛情片〈白屋之戀〉(1972)似均有虎頭蛇尾的問題。這倒不是說後面拍得隨便,而是前面著力太深,即一開始就吃麻辣鍋,後面上再精心烹調的素菜,也是淡而無味。可以想見點子大爆發的白導,電影開拍初一定活力充沛,不惜光陰金錢嘗試各種手法花樣……然而,至拍片中後期,不只接近殺青底線,預算也越越發乾枯。面對現實考驗,再浪漫的藝術家也得低頭,快馬加鞭趕進度。
回顧〈寂〉片前段精彩,或多或少提高柯俊雄得獎機會。有趣的是,痞痞的壞表哥得到亞展親睞,卻不得金馬獎垂青,評審們將獎項般給〈路〉(1967,李行導)中的傳統嚴父崔福生。這樣的結果,或許可稍微安慰柯俊雄未以〈貞節牌坊〉獲得亞展影帝,而頗感憂鬱不滿的李行導演。
參考資料:
1.魏子雲,「寂寞的十七歲」,《聯合報》第八版,1962年11月14日。
2.本報訊,「寂寞的十七歲 本月二十日開拍」,《聯合報》第八版,1966年12月15日。
3.本報訊,「寂寞的十七歲 月底前開拍」,《聯合報》第八版,1966年12月22日。
4.楊蔚,「寂寞的十七歲 白景瑞銀海春回」,《聯合報》第十四版,1966年12月24日。
5.謝鍾翔,「銀海星輝二十年 拍片數逾二百部」,《聯合報》第八版,1966年12月30日。
6.本報訊,「天氣轉晴 拍片恢復外景工作 轉趨忙碌」,《聯合報》第八版,1967年1月19日。
7.本報訊,「『寂寞的十七歲』昨恢復拍攝」,《聯合報》第七版,1967年3月12日。
8.謝鍾翔,「寂寞的十七歲 拍冰宮幻景戲」,《聯合報》第七版,1967年4月15日。
9.本報訊,「唐寶雲將出閣 未與中影續約」,《聯合報》第六版,1967年5月2日。
10.緒戈,「銀河 寂片票房一片好景」,《經濟日報》第八版,1967年8月18日。
11.本報訊,「亞洲影展評定 柯俊雄登王座」,《聯合報》第六版,1967年10月3日。
12.鐸音,「銀河 亞洲影帝幕後」,《聯合報》第八版,1967年10月24日。
13.本報訊,「影評會選出最佳電影」,《經濟日報》第六版,1967年12月19日。
14.本報訊,「訪問白景瑞談個人意見 文藝片會再抬頭嗎?」,《聯合報》第九版,1968年1月14日。
15.本報訊,「寂寞的十七歲 在香港受歡迎」,《經濟日報》第八版,1968年6月13日。
16.本報訊,「寂寞的十七歲 興奮了白景瑞」,《聯合報》第三版,1968年9月26日。
17.黃仁編,《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亞太,2001,頁54、64~65、218~219、256。
寂寞的十七歲(Lonely Seventeen)
導演:白景瑞
故事:藍海
編劇:張永祥、雪晴
演員:唐寶雲、柯俊雄、李湘、林雁、文逸民、潘琪、魏蘇、葛香亭、江明、蔡慧華、王戎
首映:1967年
片長:104分鐘
出品:中央電影公司
獲獎:第十四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柯俊雄)、最佳剪接(沈業康)、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等三項;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白景瑞)、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最佳剪輯(沈業康)、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最佳錄音(洪瑞庭)、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菲律賓狄侖夫人特別獎。
附註:白景瑞自義大利留學返台後,首部獨立執導作品。
劇情介紹:
十七歲的唐丹美(唐寶雲)就讀景美女中二年級,丹美品學兼優,級任導師(王宇)對她期待頗高。放學後,同學愛麗(潘琪)邀約丹美去看電影〈窈窕淑女〉,另一位卻說:「算啦!人家讀書要緊,我們走吧!」丹美個性內向、好幻想,總是獨來獨往。導師鼓勵她「不考則已,要考就得拿第一名」,期盼她能當「聯考狀元」,丹美聞言露出靦腆笑容。導師提醒丹美記得將成績單交給父母過目,認為雙親必定十分高興,丹美仍是含笑不語。
丹美自言自語漫步返家,她掏出鑰匙開門,家裡只剩打盹的傭人阿嬌與一台開著的電視。丹美父母日夜忙於應酬工作,大姊丹蘋(林雁)則與男友同時也是丹美表哥的馮澤(柯俊雄)外出,只剩下她一人對著冷菜空桌,一臉憂鬱胃口全無。丹美隨手打開冰箱,邊吃葡萄邊看電視,本來興趣闌珊,但見櫃上放著兩隻陶瓷貓,自顧自地玩起親親的遊戲。
丹美回到房間,書櫃書桌收拾的乾淨整齊,牆上掛滿各式成績優異的獎狀,她翻出細心收藏的日記,對夾在其中的表哥照片十分愛惜。未幾,表哥與姐姐歸來,暗戀他的丹美頗為嫉妒,但聽到姐姐催促她下樓陪伴表哥的聲音,頓時又轉憂為喜,下樓前,還瞞著姐姐帶著自己親手編的禮物。
馮澤經常往返各國做生意,他長相帥氣、談吐幽默,對待丹美態度溫柔,亦時常誇她越來越漂亮,言行舉止不免令丹美產生遐想。害羞的丹美欲送出禮物,卻被姐姐打斷,表哥趁丹美離開之際,把玩魚缸內的熱帶魚。未幾,丹美現身,兩人站在魚缸兩側談天,丹美誠心道:「表哥,我祝你永遠幸福!」兩人氣氛正好,姐姐卻換好衣服現身,她諷刺妹妹只會啃書本,考幾個第一名就自以為了不起,丹美則反罵姐姐整日往外跑。姊妹不歡而散,只剩表哥尷尬呆坐一旁。
愛麗與丹美出遊,不明白丹美為何獨鐘兒童樂園,她不服氣答:「誰說這是小孩兒玩得地方?」乘坐小火車時,丹美詢問愛麗:「好像大家都不喜歡和我在一起?」愛麗說其實許多人都喜歡丹美,譬如小蔡的哥哥自高一起暗戀丹美,但她日日忙著啃書本。不過,丹美認為這些小男生根本不懂什麼是愛,她自顧自唸著:「看看電影、跳跳舞,這就是愛嗎?」愛麗聽出弦外之音,直言丹美必有鍾情的對象……。
丹美赴飯店找表哥,想將寫著「願你永遠幸福」的風鈴送給他。未料,馮澤正在房內與相交多年的另一位女友林雪(李湘)談判,對方希望他能給個交代,但馮澤卻直言將會和丹蘋結婚,要錢會給、結婚免談!林雪遲遲不肯放棄,馮澤只得借與丹美會面機會暫時離開。
兩人在餐廳閒談,丹美欲送禮物時,馮澤見舊情人現身,他擔心腳踏兩船的事被丹美轉告姐姐,匆匆將她推上計程車。丹美拿著風鈴,在車內哭泣,馮澤不明表妹心事,只覺順利過關。
丹蘋日日與表哥出遊,唐母(傅碧輝)問馮澤「說了什麼沒有」,丹蘋稱他已向自己求婚,但她以「需徵得父母同意」暫作答覆。丹美得知父母當晚將為即將前往新加坡的表哥辦惜別宴,央求父親(魏蘇)答應同行,但他卻用「帶一小孩子去成什麼體統」嚴厲拒絕,並要女兒好好溫習功課。丹美氣罵:「你們心裡只有姐姐,沒有我,我不去!我不去!」隨即邊哭邊跑回房。
全家外出,傭人阿嬌徵得丹美同意後也去赴約會,愛麗來電邀請她去參加王小娟生日會,獨自在家的丹美也只好拒絕。不久,天氣驟變、雷聲大作,丹美下決心與表哥會面。另一方面,馮澤與丹蘋聽歌談情正樂,本想拒絕丹美,但她態度堅決,馮澤只好勉為其難答應。未料,才結束和丹美的通話,緊接著馮澤又接到林雪來電,他擔心東窗事發,只好冒著風雨開車至林雪住處談判。
丹美以為表哥即將到來,樂得用姐姐化妝品打扮,她幻想馮澤邀請共舞,但半途表哥卻失蹤不見……
與舊情人見面的馮澤,氣憤她想破壞自己與丹蘋的好事,願意用錢一刀兩斷。無奈,林雪堅持不願分手,兩人扭打一團,慌亂間,馮澤被花瓶擊中頭部,瞬間血流如注。他不肯讓女友包紮,負傷開車離去。馮澤額頭滿是鮮血,加上雨天視線不良,竟因此與大貨車發生衝撞,意外過世。丹美以為表哥是為赴自己之約才發生車禍,不僅獨自承擔罪過,終日失魂落魄,更將大專聯考拋諸腦後。
馮澤過世不久,丹蘋便交上新男友郭勛(丁強),丹美氣姐姐移情別戀,她在日記上寫:「姐姐太沒有良心,我是忠於你的,永遠忠於你的。可是,忠於你的人卻害了你……」丹美並不在乎表哥與姐姐結婚,只要能見到他就感到幸福滿足,沒想到卻因自己的任性害了馮澤,她邊哭邊寫:「我是兇手,我是罪人!」
丹美成績一落千丈,校工認為女孩子到了十七八歲最危險,個性心態都可能大幅改變,導師則認為是逼得不夠緊……。丹美三門主科不及格,父親疾言厲色追問,姐姐笑她即將留級,母親則好言追問理由,丹美無法應付排山倒海的壓力,竟因暈眩自樓梯滾下。
丹美性情大變,整日拿著要送給表哥的風鈴不放,父母憂心忡忡,姐姐一臉無奈道:「看來,只有請神經科醫師了!」丹美送至醫院,進行許多檢查治療,受了不少苦。唐父感覺過往對女兒太不瞭解,只是一昧逼迫,才導致今日苦果,薛醫師(葛香亭)卻認為事情並不單純,必須細細研究丹美「生病」的真正原因,才是她康復的關鍵。
薛醫師詢問丹美父母,她平日的朋友、喜好與有無寫日記的習慣……兩人皆啞口無言,薛醫師誠懇勸:「我覺得你們對自己孩子的事,知道得太少。」父母去學校請教導師,他直言自己曾下過一番苦心,沒想到今日卻「前功盡棄」!導師猜測丹美或許是禁不起不用功同學的誘惑,又或著是鬧戀愛,他總結說:「十七八歲的女孩是多變捉摸不定的!」另一側,唐母問愛麗女兒是否有戀愛對象,愛麗將丹美「愛情是藏在心裡」的言談轉告她,並說:「就算她有喜歡的人,也不會告訴我們的。」
唐母猜想丹美的病或許是為馮澤的死有關,唐父卻直言:「丹蘋受挫折最大,怎麼可能丹蘋沒瘋,反倒丹美發起瘋?」埋怨妻子扯太遠。說到這,唐父打開丹美抽屜,發現藏在鐵盒內的日記,終於發現女兒心裡的痛苦,即將馮澤的死怪罪於自己。薛醫師分析,丹美因為鬱悶和傷心過渡,導致精神上的負擔。唐父終日在外工作應酬,現在才知女兒已非小孩,並且對愛情如此痴心。
丹蘋在醫院照顧妹妹,無奈丹美對她毫不理睬。門外出現一位頭髮雜亂的病患徐老先生(文逸民),丹蘋嚇得奪門而出,丹美卻與他相看投緣。徐老先生帶著丹美溜出病房,在醫院附近四處遊玩,兩人又笑又跳好不快樂。此景碰巧被前來探病的導師、愛麗一行目睹,同學直言從未見丹美如此愉快,導師卻認為是「不正常的行為」。薛醫師聽到眾人談論,若有所指道:「這才是十七歲女孩子應有正常現象。」
丹美的好心情在看見導師時化為烏有,她憶起先前成績退步時遭受的批評,頓時又關回自己的世界。唐母反覆安慰女兒,表哥的死與她無關,無奈丹美仍默默不語。愛麗比出兩人的祕密手勢,丹美也別過頭去,令愛麗難過落淚。
薛醫師請丹美去勸欲跳樓的徐老先生,只見眾人徒勞無功,丹美輕鬆就將他帶回病房。唐母高興女兒挽救一條性命,但丹美卻毫無反應。深夜,熱心房東(蔡慧華)送來服藥自殺的住客,此人正巧就是馮澤的舊情人林雪。急診室醫師聽到房東的陳述她精神狀態不穩,決定將病患轉給精神科的薛醫師治療。
林雪甦醒,看見同住病房的丹美,認出她是馮澤女友的妹妹,嚇得趕緊逃離醫院。薛醫師擔心她的安危,專程帶醫護人員趕到住處,好言安慰林雪情緒。薛醫師自房東口中得知,林雪的丈夫就是日前車禍身亡的馮澤,也明白事情始末……。
薛醫師讓丹美與林雪在心理治療室獨處,由林雪說明和馮澤的關係,同時告訴她車禍當晚的真實情形。言談間,兩人皆認為是自己兇手,哭喊痛哭不止。透過麥克風得知雙方互動的薛醫師、丹美父母等人隨即現身,薛醫師告訴林雪,馮澤是死於在感情上的不忠實,希望她能擺脫心理上的負擔,作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至於丹美也解除心中死結,重回母親懷抱。
丹美在父母的陪同下重回校園,導師、愛麗與同學們都非常歡迎她。丹美不再像過去只會啃書,她和朋友參加救國團的滑雪活動,一起享受活潑快樂的青春歲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粟子:寄来的盘今天收到了,谢谢您寄来的珍贵礼物!可惜今天要出差,来下及看,回来后可要好好的看了。jxjmw2001
回覆刪除jxjmw2001:
回覆刪除請您別客氣,我很感謝您之前幫忙寫信至央廣,給節目很大的鼓勵,再次謝謝!
看你影评,要我追寻我的记忆,真是有难度,结果一找,又没有记录,真是乱。
回覆刪除几年前看的这部影片印象还是很深,柯俊雄在里面帅呆了,我觉得唐宝云与张美瑶长的很象,颧骨突出,只是唐宝云看上去苦命些,死前李行导演还去看望她的,李行导演很硬朗,这么高龄还健康依旧,说话直接,是个真性情的老人,有意思,他倒是目送自己合作的伙伴,导演,演员去世,真是令人辛酸。
扯远了,白景瑞导演也是我非常喜欢的导演,无奈也。。,他导演的影片也是非常具有伦理教育意义,喜欢他的留学三部曲〈异乡梦〉〈人在天涯〉
源自白先勇的小说,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青春体裁没有被禁,还被列为教育意义,真是赶上时候了。
总之是部青春教育片范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