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銀燈下成長…陳娟娟、謝玲玲
粟子
「那是在四歲的時候,學校裡舉行遊藝會,裡面有我的跳舞節目。......忽然有一位王槐生先生(附註:多數資料寫黃槐生,唯陳娟娟自述中稱「王槐生」,故採此說法),他找到我們家裡來對婆婆說,我有演戲的天才,叫我去拍電影。」陳娟娟(1928~1976)回憶投入影壇的契機,頗有千里馬與伯樂的緣分,這位先生其實是「暨南影片」的主持人,正為電影物色兒童演員。一腳踏入五光十色的銀幕,陳娟娟坦言起初只覺得好玩,竟不知不覺度過數十寒暑,從兒童少女演至少婦,甚至轉戰導演,一生與電影結下不解之緣。種種經歷,或許是她無憂無慮跳「飛飛舞」時,無法預料的際遇。看著在水銀燈下成長的陳娟娟,腦海浮現閃著靈動大眼、清純靦腆的謝玲玲(1956~),儘管她們無法自外於光陰的現實—長大成人,卻都留下永遠活潑可愛的形象。
擁有過人外型與聰慧條件,陳娟娟與謝玲玲很小便嚐到走紅滋味。拍戲時劇組上下照料,賺入超越大人薪資的高片酬;生活中受到影迷喜愛,比同年齡孩童忙碌緊湊,倒也別有一番趣味,一如陳娟娟的描述:「要是今天天氣不十分晴朗,我們就不拍了,大伙兒跑來跑去地遊玩。」然而,只要是童星都不可避免面臨「轉大人」難題,雖然美麗依舊,大銀幕已是另一波青春「後輩」的天下,她們再無法如小時那般獨占鼇頭……當曾經的助力變成阻力,如何調整心態重整腳步、讓觀眾接受長大的自己?持續在娛樂圈發光發熱的兩人,都憑著自身的努力與妥協,跨越這道築在眾人心中的童星障礙。
「從第一部戲拍到現在,總計也將近30部了,現在我的成績是幾分?恐怕不及格吧?」十五歲的陳娟娟回顧十年電影路,旁人還在「做明星夢」的年紀,她已有數十作品面市,謙稱不及格的成績,其實已擁有全國數一數二的知名度。撰文時,陳娟娟正值「由小而大」的尷尬時期,幸運的是,她仍接到適合自己身份的角色—青春期的小妹,順利將星途延續至成年。
不只能演,陳娟娟的歌聲亦足稱專業,從幼時演唱第一首電影童歌「牧羊女」(1934,電影〈飛花村〉插曲,孫師毅作詞、聶耳譜曲)至即長在港灌錄「種瓜得瓜」(與龔秋霞合唱)、「心兒跳」、「海旁的燈塔」、「聽我唱」、「我在東你在西」、「歌聲飛揚」(與龔秋霞合唱)、「郊遊曲」(與龔秋霞、陳琦、張帆合唱)等,佳作不斷。相較部分小時了了的同行(合作〈迷途的羔羊〉(1938)的葛佐治即是明顯對比,曾經紅極一時的他後來潦倒行乞),陳娟娟的可貴在於自修精進,利用有限時間自我提升,最終演而優則導,成為當時少見的女性導演。
陳娟娟原名陳素娟,祖籍四川樂山,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父親原在南洋辦學,卻於女兒兩歲時離世,母女倆搬回上海,母親外出教書賺取家用,她則交由祖母扶養。四歲時,經「暨南影片」王槐生邀請參與〈為國爭光〉(1934)演出,後再為「藝華公司」拍攝〈飛花村〉,開始受到矚目,陸續在影片中擔任童角,從一天僅能領到七元報酬的玩票性質轉為有固定酬勞的演員。1936年,正式與「新華影業」簽約,並與主事者張善琨結誼,陸續參演〈壯志凌雲〉(1937)、〈小孤女〉(1937),更將〈迷途的羔羊〉中飄零淒涼的孤兒一角詮釋得動人非常,不僅月薪達到一百元(即使成人也不容易賺得),更奠定在童星中的地位。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社會動盪,陳娟娟隨親人避走香港。期間參與「梅花歌舞團」(後因她加盟而改名娟娟歌舞團)至南洋演出,因劇目有反日嫌疑遭到禁演,生活一度陷入危機。1940年初,重遇乾爹張善琨,經他建議返滬拍戲,作品包括:〈中國白雪公主〉(1940)、〈杜十娘〉(1940)、〈江南小俠〉(1941)、〈家〉(1941)等。其中,〈中國白雪公主〉使陳娟娟的聲譽達到頂峰,被譽為東方的秀蘭‧鄧波兒(Shirley Temple,1928~),不難想像她如日中天的地位。年齡漸長,陳娟娟進入半大不小的階段,所幸李萍倩執導的〈四姊妹〉(1942)解決無戲可演的問題。她在片中飾演天真爛漫的四妹,不須雕琢的本色發揮,可謂突破困境的權宜之計。
1945年,十六歲的陳娟娟脫離轉型期,在港加盟「大中華影片」,揮別童星與青黃不接的少女角色,正式邁入芳華正茂的成年階段。不愁演不到主角、不怕親暱感情戲,幾年間,陳娟娟在銀幕上嘗試多種戲路,於公和帥氣小生白雲在〈桃花依舊笑春風〉(1946)、〈龍鳳呈祥〉(1947)塑造銀幕情侶形象,於私也曾嫁作人婦,惜未能維持,同期影片包括:〈春之夢〉(1946)、〈天網恢恢〉(1947)、〈四美圖〉(1947)、〈珠光寶氣〉(1948)、〈再生年華〉(1949)等。1950年,加入「長城影業」(後轉入同屬左派系統的「鳳凰影業」)為基本演員,主演〈小二黑結婚〉(1950)、〈狂風之夜〉(1951)、〈青春之歌〉(1953)、〈喬遷之喜〉(1954)、〈太太傳奇〉(1955)、〈生死牌〉(1962)、〈金鷹〉(1964)、〈畫皮〉(1965)等二十部影片。六0年代下旬,將重心轉往導演,作品包括:〈英雄後代〉(1969,與許先聯合執導)、〈三個十七歲〉(1972,與任意之聯合執導)、〈雜技英豪〉(1974,與任意之、朱楓聯合執導)與紀錄片〈白雲山下譜新歌〉(1975,與羅君雄聯合執導)、〈中國體操技巧比賽特輯〉(1975,與羅君雄聯合執導)等,曾任「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常務監事。
陳娟娟於1976年逝世,關於她的死因,影史專家趙士薈表示有兩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因病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婚姻生活失敗而自殺。」亦有相關研究者指是「不堪心臟病折磨」或「誤食藥物」導致身故。無論如何,得年四十八歲的她,確是英年早逝。
「雖說對於藝術沒有什麼認識,可是她喜歡新奇的藝術,尤其是電影,她是寄予很高期望的。她更希望有一個在藝術上有成就的孫女兒。」不同於母親的一口回絕,祖母(即她口中的婆婆)雖是「過去時代的女子」,思想卻不頑固陳舊,反而竭力支持孫女接觸電影。「在攝影場拍戲的時候,婆婆除了是保護,同時還是娟娟的導演。」長年共同生活的祖孫感情深厚,祖母也肩負經紀人與媬母的責任,日日陪伴孫女出入片廠,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然而,才五、六歲的陳娟娟多數時候固然伶俐聰明,也難免使性子發脾氣,連導演都莫可奈何,唯有祖母能安撫情緒、順勢誘導,順利完成整段表演。
〈飛花村〉中,陳娟娟以稚嫩無邪的童音唱出「牧羊女」,搶眼表現使她名氣迅速提升,影史學者張偉寫到:「打從那時起,這個臉盤嘟嘟、神情清亮的小姑娘開始受人注意起來了,各大電影公司紛紛向她發出拍片邀請。」由於孩童身份限制,陳娟娟多擔任戲份較輕的配角,直至蔡楚生執導、探討街童問題的社會諷刺片〈迷途的羔羊〉,才給予她十分充裕而具深度的表演空間—陳娟娟飾演的小翠是全劇發展的核心人物,迷惘無助的神情、真情流露的悲喜,使心有所感的觀眾傾注無限同情。隨著〈迷途的羔羊〉的優異演出,陳娟娟儼然是華語片最受歡迎的童星,來往片廠有專車接送,片酬更是一翻數倍。
「打仗!婆婆、母親多麼的焦慮!老的老、小的小,逃到哪裡去才好?」穩定寬裕、步入正軌,卻遇上日軍侵華、兵荒馬亂,祖孫三口輾轉逃至香港。此時,「梅花歌舞團」自南洋巡演歸來,團長魏縈波遂請陳娟娟參加,以她的名聲為號召再度南下。順遂之際,歌舞團卻在親日派掌權的暹羅(即泰國)遭到禁演,團員被驅逐到暹羅、安南(即越南)邊界,收入驟斷,陳娟娟祖孫在此地度過約莫一年的艱困生活。面對人生的首個挫折,祖母總是告誡她:「年輕人吃一點苦算不了什麼,年輕人說出『辛苦』兩字,這是他的恥辱!」經過一番周折,終於回到香港。
「不要再到旁的地方去了,還是回上海吧!娟娟有戲就拍戲,沒有戲拍,就到學校裡去唸書。」陳娟娟聽從乾爹張善琨的建議返滬,由於片約繁忙,根本無暇入讀正規學校,她言談間有幾分無奈:「我是應該讀書了,要不是為了拍戲,在那時候,我早該小學畢業了。可是,回到上海後,我仍舊不能讀書……」應該讀書的年齡為拍戲犧牲求學,邁入青春期又擔心無戲可演,這或許正是當紅童星必然遭逢處境。
「這不是說銀幕不需要十一、二歲的演員,也不是說劇本中沒有十二歲的角色,為的是這一個年紀的角色,她的戲一定不很重要,不過是二三流的普通角色。……陳娟娟在幼年時代已經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小明星,現在用她來湊數,除了導演的不願意辱沒她的地位之外,她本人也不願意這樣做。」張偉引述〈陳娟娟該結婚了〉報導裡的分析,寫實指出少女演員不比童星吃香的現況。
就在此時,陳娟娟接到〈四姊妹〉的劇本,與同樣擅長歌唱的龔秋霞、陳琦、張帆飾演姊妹,幸運得到合於實際身份又頗具戲份的角色。影片不僅創下頗佳票房(多年後於港原班人馬拍攝〈四美圖〉),四人更將親情延伸至戲外,義結金蘭之餘,亦合資開設「四姊妹咖啡館」。克服年齡限制外,陳娟娟也開始接觸感情戲,在五光十色的片廠長大,被祖母妥善保護的她其實相當單純,首次拍與男主角親暱的戲甚至羞澀得手足無措。儘管依然有戲可演,陳娟娟的名氣多少仍遜於小時,難得的是,她未因此感到消沈,而是把握難得空閒學習唱歌、參與話劇、閱讀書籍……為演藝路蓄積能量。
抗戰勝利,陳娟娟將事業重心由上海移至香港,演出多部風格輕鬆的愛情喜劇。「我既興奮,又惶恐,我多麼希望跳出『小家碧玉』、『佳人』、『小姐』之類的角色,能拍有進步意義的影片!」接拍描繪解放區生活的〈小二黑結婚〉,陳娟娟坦言自己嚮往「進步」生活,卻又對此一無所知。同年,定居香港的她加盟左派「長城公司」,作品風格明顯由商業取向轉為具宣傳目的、題材相對嚴肅的影片。五0年代,香港影壇已由林黛、尤敏、夏夢、石慧等新生代接棒,相形之下,年紀稍長的陳娟娟逐漸退居二線,在電影〈金鷹〉擔任要角同時亦兼任副導演,為將來的導演路建立基礎。
「我們深信,今後在各個朋友和觀眾們的幫助支持下,努力學習,不斷實踐,我們愛國電影工作者,定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滿足大家對我們的期望!」陳娟娟與另一位女導演任意之娓娓道出〈三個十七歲〉的由來,文字間盡是對社會責任的肩負與期許。從輝煌燦爛的童星時代、謀求轉型的尷尬年齡、花樣年華的清麗佳人、展現演技的成熟演員至實踐理想的電影推手,陳娟娟透過不懈努力,踏實印證自己在影圈的存在價值。
「論外型,我怎麼也不像是專受窩囊氣的小媳婦,可是好奇怪哦!近一年來,我接的戲,全是委委屈屈的角色。」婉君、若蘭之後十餘年,長大的謝玲玲依舊在戲劇圈佔有一席之地,電影電視皆有精彩表現。令她費解的是,明明自覺沒有惹人憐愛的氣質,卻老是與「窩囊委屈」分不開……左思右想,謝玲玲將問題歸於「膽子小」,不好意思拒絕劇組一而再三的請託,「只好喜歡」演這類我見猶憐的戲。坦白說,讓她老是楚楚可憐的罪魁禍首,正是從小到大、從未改變的美麗雙眸。
六0年代中,台灣影壇「天才童星」的頭銜已由張小燕傳給乖巧可人的謝玲玲,相較好動調皮的同齡孩童,她的害羞文靜更顯獨特。不只外型出色,謝玲玲的演技也受肯定,蟬聯第四、五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獎」,更憑〈我女若蘭〉(1966)登上第十三屆亞洲影展最佳童星。幾年過去,她無可避免脫離童星生涯,大銀幕光芒雖不若二林(林青霞、林鳳嬌)閃耀,卻也在小銀幕開創新局,主演多齣收視率極高的連續劇。遠嫁香港豪門、成為五個孩子母親、歷經丈夫外遇風暴、簽字離婚恢復單身、經營企業展現經商才能……謝玲玲只要傳出任何消息,一切又會從童星身份說起,無論願或不願,她都將終身活在觀眾的目光下。
謝玲玲本名謝正陸,八歲時參與電影〈婉君表妹〉(1965)試鏡,雀屏中選,再獲金馬獎加持,成為「中影」的台柱童星,陸續參演:〈我女若蘭〉、〈雙歸燕〉(1967)、〈春歸何處〉(1967)、〈新娘與我〉(1968)、〈封神榜〉(1969,兩集)、〈風流表哥俏表妹〉(1970)等。期間,礙於年齡限制與學業問題,曾一度脫離影圈,於七0年代中再度活躍銀幕,演出電影、電視劇與主持節目,作品包括:電影〈三個女孩的故事〉(1976)、〈火燒紅蓮寺〉(1976)、〈戰神〉(1976)、〈霧茫茫〉(1978)、〈三顆糊塗星〉(1978)、〈狀元郎〉(1978)、〈愛在夕陽下〉(1978)、〈月朦朧鳥朦朧〉(1978)、〈夕陽山外山〉(1978)、〈春之晨〉(1978)、〈春風春雨絲絲情〉(1979)、〈雁兒在林梢〉(1979)、〈摘星〉(1979)、〈白狐〉(1979)等以文藝愛情居多;電視劇「海燕」(1972)、「親情」(1975)、「一縷相思情」(1977)、「雨夜花」(1977)、「愛在夕陽下」(1978),多與江長文、劉長鳴等男星合作;主持節目「工業世界」與「欣欣向榮」,為「中視」基本演員。
1980年,二十四歲的謝玲玲與富商林建岳結婚,自此息影,兩人育有五子(三女兩男、包括一對龍鳳胎)。雖然公婆對她十分疼愛,揚言「只認謝玲玲一個媳婦」,但丈夫始終花邊不斷。九0年代中,與影星王祖賢的緋聞傳得沸揚,男方為此提出離婚,兩人於1993年分居,兩年後正式離異,結束十五年婚姻關係。近年,謝玲玲專注投資房地產事業,版圖遍及全球,她不諱言對愛情婚姻仍有期待,表示一切順其自然,但也堅持寧缺勿濫。
偶然得知〈婉君表妹〉徵求童星,八歲的謝玲玲在阿姨舅舅的慫恿下報名,自1,753名同齡者中脫穎而出,是名符其實的千中選一。婉君角色佳評如潮,「中影」再為她量身打造〈我女若蘭〉,謝玲玲展露心理層面的深刻演技—由集萬千寵愛的優秀女孩到染上小兒麻痺不良於行的自卑情緒,助她獲得亞展與金馬獎的雙重殊榮。
和〈我女若蘭〉中的獨生女角色不同,謝玲玲在家排行第六(所以取名正陸),有五個姊姊、兩個弟弟與一個妹妹,兄弟姊妹眾多,她總是自動自發做好自己的事:「她讀書用功,每一學期成績都在九十分以上;她的生活很有規律;她沉靜,不像一般小孩子那麼吱吱喳喳。」身價漸長,就讀台北市雨聲國小六年級的謝玲玲,已是記者筆下荷包滿滿的「小富婆」,片酬加上影展獎金,她請求用此父親購入「一架電視機」。比起向父母伸手索零用錢買糖的同儕,懂事聽話會賺錢的謝玲玲,無論戲裡戲外都是大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小孩」。
十九歲的謝玲玲眉宇間仍保有童年的可愛模樣,卻散發成熟的氣質,對觀眾來說,眼前亭亭玉立的女子既熟悉又陌生。名為「謝玲玲擔心多做多錯」的報導,一語道破觀眾對童星長大的好奇,文中索性重新介紹曾經是小孩、現在是成人的謝玲玲:「她給人的感覺,凡是都有分寸,絕不『逾越』。……父母管教甚嚴,所以她一向『遊必有方』。」雖換了新潮摩登的髮型,骨子裡還是你我認識的乖乖女。
「謝玲玲還是沒法獨挑大樑。」電影中往往為林青霞、林鳳嬌配戲,敬業的她雖未對此表示失落,卻暗暗推掉類似邀約。實際上,謝玲玲的外貌演技都謂出色,從影歷練豐富,電視劇亦穩居首席,唯礙於票房號召力,僅能屈居如日中天的雙林之後。
光陰是最現實的玩意,快不得、慢不了,而童星正是「光陰限定版」,可愛純潔的女孩幾年間就長成美麗世故的女人。聽著五歲陳娟娟唱著「牧羊女」的童稚聲線,完全能夠理解當時觀眾迷上她的心情,同理可證於婉君、若蘭時期的謝玲玲,舉手投足可愛至極,哪有不惹人喜歡的道理!
對如陳娟娟、謝玲玲這些超級童星而言,人生的顛峰或許就在懵懂中度過,等徹底明白自己的幸運與懂得珍惜自己的機運,也過了做童星的年齡。「少年得志」並非全然不好,重點在於能在由順轉逆時調整步伐,覓得再起之道……關於這點,在水銀燈下成長的兩人,都有值得效法的身體力行。
參考資料:
1.本報記者,「最佳童星 謝玲玲」,《聯合報》第八版,1966年5月10日。
2.本報訊,「謝玲玲 最佳童星再度獲獎」,《聯合報》第六版,1967年10月4日。
3.北朗,「謝玲玲擔心多做多錯」,《聯合報》第九版,1975年12月3日。
4.謝玲玲,「我像小媳婦嗎?演夠受氣角色」,《聯合報》第九版,1977年6月26日。
5.本報記者,「謝玲玲風姿可撩人?「忘憂草」?「幸運草」!」,《聯合報》第七版,1979年3月29日。
6.陳幼英,「謝玲玲、宋岡陵走出婚姻陰霾 成為女強人」,《自由時報》,2003年6月18日。
7.郭華,《老影星‧老影片》上冊,北京:中國電影,1998,頁300~302。
8.張偉,《昨夜星光燦爛:民國影壇的28位巨星》第二卷,台北:秀威資訊,2008,頁196~207。
9.銀都機構編,《銀都六十(1950~2010)》,香港:三聯,2010,頁286~287。
10.龔稼農,《龔稼農從影回憶錄》第三冊,台北:傳記文學,民69,頁393。
11.百度百科…陳娟娟
12.維基百科…謝玲玲
相關文章:
1.水銀燈下‧成長…謝玲玲
2.張小燕的童星熱
3.姊姊難為…張小燕、葛蘭主演〈姊妹花〉
4.小小星光…胡蓉蓉、張小燕、小彬彬
5.我們的小天使…胡蓉蓉與〈壓歲錢〉
6.虎父無犬子…鄭小秋
節目摘要:【兩代明星比一比】陳娟娟、謝玲玲【主題】水銀燈下成長:走過大紅的童星時期,以不懈努力繼續在演藝圈奮鬥的兩代女星。
播放歌曲:第一首電影童歌、電影〈飛花村〉插曲「牧羊女」陳娟娟演唱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水銀燈下成長…陳娟娟、謝玲玲
該處有更多粟子的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