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廣播】小三的代價…瓊瑤原著〈菟絲花〉


小三的代價…瓊瑤原著〈菟絲花〉
粟子

電視劇「犀利人妻」(2011)掀起一股小三熱潮,劇中男女主角婚姻幸福美滿,楚楚可憐的表妹依舊趁虛而入,嘴裡親熱喊著「姊姊」,實際卻毫不留情將「姊夫」據為己有。儘管男方翻然悔悟,人妻勝小三,但過程中前者引狼入室而渾然不覺的「傻勁」,確是觀眾既由衷同情又不可思議的三角處境。坦白說,看著(被迫)離開心更寬的小三,其實不失為撥亂反正後的最佳結局,畢竟傷害旁人而得到的感情,在激情褪去後,將永遠被或濃或淡的罪惡感籠罩……。如此感慨並非無的放矢,早在六0中瓊瑤原著的〈菟絲花〉(1965),便是講述「勝利小三」如願搶得姊夫後,所背負的痛楚與付出的代價。「人生沒有強求,又有誰能為這些恩恩怨怨做一個公平的判決?」鳩佔鵲巢的小三最終選擇自殺了結,無論希冀的公平判決是否存在,至少無法過自己一關。
瓊瑤敘述書名取作《菟絲花》,是譬喻「有比較特殊的性格的女角」,即上一代裡搶走表姊夫的表妹。和「犀利人妻」的雷同,兩位小三都屬缺乏安全感的依賴人格—必須如攀附在大樹上的藤蔓般依賴男方,沒有他便無法生存。柔弱和依賴是她們勝過原配的利器(就像男人變心時的台詞:妳沒有我能活,她沒有我會死。),卻也是無法品嚐勝利果實的宿命,無論是不斷無理取鬧的薇恩或深受精神疾病所苦的雅筑,她們的愛都給搶來的男人帶來超乎想像的沈重負擔。


忠於原著
「君為女蘿草,妾作菟絲花。百丈託遠松,纏綿成一家。枝枝相糾結,葉葉竟飄揚。生子不知根,菟絲斷人腸。」(電影〈菟絲花〉主題曲)瓊瑤表示,「菟絲花」一詞源自李白的詩「古意」,原文寫作「兔絲花」:「我知道兔絲是一種攀纏著他種植物為生的草類。我小時候見過它,纏在別種植物上—尤其是豆類的禾苗,像一把被麻亂了的四股粗細的金黃色毛線那樣,莊嫁人最討厭它,凡是被它攀纏上的禾苗,因為養分被它吸收了,發育就不健全,籽粒就結得少……」經過一番考據,她本想將「兔絲」二字皆加上同音同意的草字頭「菟蕬」,藉此強化書中角色性格的贏弱面,唯為了從俗(不想給讀者故意使用冷字「蕬」,而有炫耀的錯覺),最終寫作「菟絲花」。
經過月餘報章連載,《菟絲花》旋即被「國聯」主事者李翰祥相中,購入版權籌拍電影。別於七0年代瓊瑤掀起的純愛浪漫旋風,〈菟絲花〉是部蘊含恐怖迷霧的文藝作品,學者林芳玫分析,她的早期小說有「神秘詭異的氣氛;情節的推動與秘密的揭露有關;秘密的揭露導致主角或配角的自殺或隱退」等特色,而此明顯受到歐美歌德式(Gothic novels)小說影響:「歌德式小說指有懸疑推理成分及異常人格描述的愛情小說。常見的故事組成元素有年代久遠的巨宅、幽深的園林、瘋女人、智障但忠心耿耿的女僕。」英國小說《簡愛》、《咆哮山莊》、《米蘭夫人》皆屬膾炙人口的經典。
由文字而畫面,〈菟絲花〉採取「盡量保持原著精神」的原則,對白也多彩小說中的描述方式。然而,由於人物心理性格複雜糾結且別於常情,不能以一般手法處理,加上氣氛的營造和渲染亦屬難題,在在都是編導需格外費心的部分。對此,影評焦雄屏認為該片的首次執導瓊瑤小說的執行導演張曾澤,較為偏重「原作的社會、通俗劇,甚至驚聳的層面」,雖然票房頗佳,實際卻因「努力追求一部份驚慄效果」,致使「整體敘述顯得鬆散而欠缺結構」,就原著改編而言並不出色。


解構菟絲
「瓊瑤早期小說中有強烈的宿命色彩。……男女主角的相識往往是在偶然的機緣下,而其結果常是具破壞性的,尤其是發在配角身上的戀情,常是悲劇性的。」林芳玫於其著作《解讀瓊瑤愛情王國》,細膩耙梳瓊瑤早期小說的結構及內涵,得出可供套用的敘事範本「匱乏與不滿(生命力與行動力的缺乏)→墜入情網(天生注定而難以抵抗的愛情力量)→世代衝突(往日戀情所引發的夙怨與世仇)→衝突結束(女性的柔弱與被動的無能)→結局(愛情不見容於家庭及其他社會制度)」。她亦指出,故事的重大事件不出自殺、精神疾病、致命性絕症、婚外情、父母過去的戀情與男女主角成婚的範圍,復以融合身世之謎和家庭恩怨的元素,皆與〈菟絲花〉頗為吻合。
「這些弱女子為愛情遭受極大的痛苦,然而當初正是她們的柔弱吸引了男性的注意、關懷,與垂憐。」〈菟絲花〉中上代「小三搶姊夫」的戀情,就是最顯著的寫照:「羅教授雖然深愛他那開朗熱心的妻子,依舊是無法控制的回應楚楚動人、稚嫩純情的小姨子對他的仰慕。」這樣的劇情走向,完全展露瓊瑤小說的重要部分—弱者美學。不僅如此,下代奉母命前來投靠的女主角,同樣是對自身處境徬徨焦慮的弱女子,導致原本事不關己的男主角願意和她一同扛下感情重擔,進而以英雄之姿解開謎團,即「在小說的結局,女主角一度殘缺不全的身分與自我認同,由於和男主角結合而重新完整。」林芳玫坦言:「女性主義者固然會抨擊瓊瑤小說中柔弱無能的女性形象,但也應深入體會這背後所隱含的道德幻境。」也就是說,愛情小說透過箇中男性角色(無論正反),對現實中異性所抱持的期待與發出的呼求。


汪玲挑戰
「其最大的敗筆在於選角。汪玲呆滯的表情,慢半拍的身體節奏,經常嘟起小嘴,睜大眼睛閃呀閃的撒嬌表情,完全造成觀眾的欠缺耐心。」焦雄屏洋灑寫出〈菟絲花〉女主角的缺點,儘管想以「首挑大樑」為汪玲辯護,但不可否認她的演技確有侷限性。相較上述忠言,擔任此片策劃導演的李翰祥當年受訪時,則有套漂亮的官方說法:「拍片要訣在於自然,看來像是現實生活的一段剪影,汪玲就把握住了這一點。」進入「國聯」年餘,汪玲曾被送至「東京藝術學校」進修,又做了好一陣子「紙上明星」,等候多時,才終於真正躍上銀幕,言談間難掩興奮緊張:「生平第一次接到屬於自己排演的劇本,真是一件開心的事,我也有點擔心,怕演不好。」實際上,隨著影片上映,汪玲立即成為年輕影迷追逐的青春偶像,表現好壞倒是其次,她的外型氣質的確討好非常。
拍攝期間,汪玲精神肉體都遭逢極大壓力,不能返港過年的遺憾亦被半開玩笑稱是「為藝術犧牲」。然而,種種委屈痛苦難免需要出口,殺青前在陽明山的外景鏡頭,一度造成與劇組關係不佳……「張曾澤為了讓戲逼真起見,要汪玲真正從山上滾下去,也許是山坡間的碎石太多,汪玲怕傷了自己身體,所以噘起嘴巴表示不願意。」導演威嚴受挫,疾言厲色將女主角數落一論,而汪玲也被嚇得哭起來,最後在李湄等其他演員的連哄帶勸下照要求完成。特別的是,當李翰祥得知衝突始末,竟興起「更換導演」的念頭,由此不難想像六0年代華語影壇主角明星(那怕是新人)的地位。
對比初出茅廬的汪玲,客串主演上代小三的李湄已是有口皆碑的實力派巨星。此時的她已逐漸淡出影壇,基於情義接下〈菟絲花〉邀約,戲份不多,卻次次表現亮眼,成功詮釋片中的核心人物。有趣的是,由於角色最終必須自殺,上戲時,李湄要求導演請替身瓜代:「雖然這次上吊只是演戲,但這到底不是吉利玩意,我才不幹吶!」直言不諱的大牌(不帶負面評論,形容她敢於說出自己的需求)態度,與內心掙扎、扭捏哭泣的年輕女主角截然不同。


李翰祥主持的「國聯」,為台灣挖掘培養不少電影人才,〈菟絲花〉的執行導演張曾澤便是一例。只是,對比日後大展身手的粗獷陽剛風格作品,題材陰柔纖細的〈菟絲花〉非他所長,凸顯身為策劃導演的李翰祥在分派劇本時的思慮欠周。儘管是瓊瑤改編中成績(指呈現效果而言、賣座其實很好)較弱的一部,但相對一切以愛情為重點、遵循商業規律的中後期瓊瑤電影,〈菟絲花〉緊張迷離的歌德式氛圍,仍展現獨特價值。

參考資料:
1.瓊瑤,「兔絲‧菟絲‧菟蕬」,《聯合報》第七版,1964年5月31日。
2.本報訊,「本報副刊連載小說 菟絲花將拍電影」,《聯合報》第八版,1964年10月9日。
3.濤人,「汪玲初挑大樑 『菟絲花』刻畫人性」,《聯合報》第八版,1964年12月5日。
4.本報訊,「李湄明天來台 參加菟絲花」,《聯合報》第八版,1965年1月1日。
5.本報訊,「汪玲在淡水 續拍菟絲花」,《聯合報》第八版,1965年1月21日。
6.冷雯,「汪玲與艾黎」,《聯合報》第八版,1965年2月6日。
7.本報訊,「菟絲花 在淡水 拍外景」,《聯合報》第八版,1965年4月18日。
8.本報訊,「李湄再來台 今開始拍片」,《聯合報》第八版,1965年4月25日。
9.本報訊,「菟絲花拍外景風波 汪玲怯場 導演光火」,《聯合報》第八版,1965年5月4日。
10.俞大綱,「從『菟絲花』談小說與電影 讀與看之間的問題」,《聯合報》第七版,1965年10月13日。
11.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6,頁58~71。
12.焦雄屏,《改變歷史的五年》,台北:萬象,1993,頁110~113。


菟絲花
策劃導演:李翰祥
執行導演:張曾澤
原著:瓊瑤《菟絲花》
編劇:劉維斌
演員:汪玲、楊群、李湄、朱牧、劉維斌、艾黎、崔小萍、李登惠、江綉雲
出品:國聯電影有限公司(香港)
首映時間:1965年9月25日(台灣)、1965年10月3日(香港)
劇情介紹:
活潑具同情心的少女孟憶湄(汪玲)依循母親(江綉雲)臨終前囑咐,由高雄北上投靠從未謀面的羅毅教授(朱牧),哀痛的她其實內心不明就裡。羅家是個豪門深宅,院子裡樹林茂密、深夜更添陰森,憶湄在外張望許久,先遭脾氣暴躁的羅教授高聲喝叱,後經在此任職家庭教師的徐中枬(楊群)引薦,才得其門而入。憶湄說明始末並拿出母親的信,羅教授對她態度驟變,隨即一臉震驚、反覆喃喃:「她怎麼會死了?」憶湄由衷感謝對方收留,目睹一切的中枬直覺其中有異。與此同時,憶湄的到來為匿居樓上的女主人羅太太(李湄)造成衝擊,她若有所思道:「去世了?去世了也就等於解脫了。」
羅教授的兒子皓皓(劉維斌)個性開朗風趣,對憶湄很有好感;女兒皚皚(艾黎)則害羞內向,愛慕文質彬彬的中枬。羅教授稱三個月前收到孟母寄來的信件,允諾將妥善照料憶湄,唯希望她遠離皓皓、少打擾妻子,以免麻煩,他坦言憶湄與其母很像:「看起來很柔弱,但內心很倔強。」另一面,羅太太單獨找她見面,陳述與其母的好交情:「她說只有白色配得上我,說要永遠保護我……」隨即情緒激動,緊抓憶湄不放,索性皚皚現身、找來父親,才使她得以脫身。


羅家收容一名智能不足的老婦嘉嘉(崔小萍),日日反覆唱著「菟絲花」,憶湄與中枬談起李白的詩,兩人興趣相投、互有好感。皚皚見老師心有所屬,很不是滋味;皓皓則不斷嘗試親近憶湄,卻屢屢遭父親咒罵。羅教授願意請中枬為憶湄補習,助她考上大學,唯一希望是能遠離皓皓,他語重心長:「我希望妳以後還是少惹他。」憶湄雖受眾人喜愛,實際備受精神威脅—欲言又止的羅父、行為怪異的羅母、頻獻殷勤的皓皓、懷抱敵意的皚皚……她有意離開,卻被溫柔體貼的中枬好言阻止。
某日,羅教授再度阻止皓皓追求,氣得他直指父親也愛上憶湄,中枬聞言大驚,再見他對憶湄溫柔體貼,便忍不住對她發怒。憶湄溜冰受傷,羅教授、皓皓分別前來問候,後者甚至大膽告白求婚,令她困惑不已。修養時,憶湄無意間看到中枬寫給皚皚的舊信,文中蘊含情意,使她感到嫉妒。中枬與皓皓為憶湄大打出手,惹得羅家不得安寧。
深夜,羅母低聲請求憶湄離開,讓皚皚能重新得到中枬的愛,她不以為然:「妳就只顧自己的女兒,不顧別人!」直言愛情是不能放棄與轉讓,並問:「妳肯不肯為另一個女人放棄羅教授?」此言令羅母大驚,她又說自己女兒太弱、禁不起挫折,憶湄勸:「妳不能把皚皚養成菟絲花。」「菟絲花本來是無心的,它並不想做菟絲花,可是它天生就是菟絲花……」羅母無奈離去。


中枬見到一張羅教授繪製的油畫,寫明紀念當年在湄潭的見聞,他回憶去年整理文件時曾見一張攝於貴州湄潭的照片,上頭的年輕男子是羅教授,女的則不是羅太太。「我認為有一種事情更可能……」他大膽說出假設—憶湄很可能是羅教授的親生女兒,兩人決心一起解謎。早晨,憶湄向羅教授打聽湄潭點滴,引來他一陣咒罵,又因想外出遊玩而被中枬責備懶惰,遂意氣用事與皓皓外出。返家後,羅教授怒打憶湄,她把一腔怒氣全發在皚皚身上,羅母目睹一切情緒失控,幾乎把憶湄掐暈……經歷重重痛苦,憶湄默默離開,回到高雄。只是沒待多久,失魂落魄的中枬與對她十分關懷的羅教授循線至此,終於將她帶返羅家。火車上,中枬逼迫羅教授攤牌,使他決定回台北後將一切和盤托出。
原來憶湄的母親與羅教授在大陸本是恩愛夫妻,並把病弱的表妹雅筑接到家中養病,未料楚楚可憐的她竟與表姊夫墜入情網。憤怒的憶湄母親遂帶著女兒離家出走,輾轉來台,就此與前夫斷了音訊;另一面,羅教授與雅筑結婚,生下一對兒女,未幾也移居至此。只是,羅太太基於愧疚而轉變為心理異常,當憶湄到來,更使她病情加重……故事說完,眾人發現雅筑失去蹤影,發現時,她已在纏繞菟絲花的大樹上吊自殺。
一年過去,羅教授隱居鄉下,皓皓到美國留學,皚皚重回學校,憶湄考取大學。見到父親,憶湄終於開口呼喚:「爸爸!」父女相擁而泣。

相關文章:
1.塔裡的女人…汪玲、宋岡陵
2.塔裡的美人…汪玲
3.愛情的夢幻與現實…〈塔裡的女人〉
4.每個人都有祕密…瓊瑤作品〈寒煙翠〉
5.航向未知人生…瓊瑤原著〈船〉
6.【七月影圖專欄】瓊瑤的亂世經典…〈幾度夕陽紅〉
7.電視兒的瓊瑤記憶
8.瓊瑤的凌風愛情…〈女朋友〉
9.瓊瑤筆下的同性相吸…〈心有千千結〉

收聽網址:中央廣播電台「台灣紅不讓」點選07/12,節目音檔將保留45天。
節目摘要:【經典電影回顧】菟絲花(1965):瓊瑤原著改編,講述「小三變正宮」後所引發的恩怨情仇。
播放歌曲:李碧華演唱「菟絲花」

本文同時刊登於「戀上老電影…粟子的文字與蒐藏」新聞台
文章網址:小三的代價…瓊瑤原著〈菟絲花〉
該處有更多粟子電影文章可以欣賞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